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00例,应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并分析患儿信息。结果100例患儿中,全面发育迟缓儿童83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7例。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年龄、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上学历母亲儿童全面发育迟缓几率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母亲的5.418倍。结论实际中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语言筛查,在此基础上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有效干预,同时强化对低学历母亲的健康教育,降低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成长的影响。

  • 标签: 儿童 语言发育迟缓 全面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航空业的飞速发展,航空路线、航路容量的不断增加,有关于空中交通管制的人为因素越来越成为空管研究的热门话题。它通过了解人的能力和局限,使人与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匹配,指导人与系统在要求相互矛盾时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系统的安全性,防范可能出现的事故。空中交通管制就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的目的在于使飞行流量得到安全、有序和快速的调配,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系统功能。

  • 标签: 民航,空中管制,人为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12~16岁在校青少年抑郁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3—6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镇江市12所学校12~16岁的学生4 268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抑郁因子测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4 268份,回收有效问卷3 544份。12~16岁在校生3 544名,抑郁因子检出214名,总检出率为6.04%(214/3 544),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14%(87/1 691),女生检出率为6.85%(127/1 853),男女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P=0.032)。不同性别、学习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与家人关系、与周围人关系以及父母期望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周围人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学习情况、与周围人关系不和以及与家人关系不和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 行为问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托辊性能的影响因素出发,通过采用大量参考文献的分析法、对比法,首先针对径向圆跳动详细介绍了影响径向圆跳动的管体原因、机加工原因和轴承做原因三个原因,其次,通过对密封件材质和加工精度两大影响介绍,详细阐述了密封的性能,最后,通过对托辊的密封形式和密封件的尺寸两个方面详细而全面的探讨了旋转的阻力。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能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关于研究托辊性能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更具权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托辊性能 影响因素 探讨。
  • 简介:摘要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环境暴露、宿主遗传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会增加隐球菌病发生的风险。了解隐球菌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隐球菌病,降低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隐球菌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机掘工作面单进和效率水平较低,巷道掘进与支护正在成为煤矿安全高效集约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因此如何提高煤巷掘进的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力量提高掘进效率、装运煤、支护等工艺上下功夫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标签: 煤矿巷道掘进
  • 简介:摘要多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严重损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全球首个IRDs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得美国FDA批准,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IRDs发病早、患者数量相对少,以往对自然病程的认识有限。IRDs的基因治疗研究必须基于对疾病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的深入认识,对基因疗法实施最佳"治疗窗"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基因传递载体为重组病毒载体,其组织免疫原性、成瘤性及其与宿主细胞整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决定了治疗的结局,故亟待建立IRDs基因疗法的临床评价技术。眼科疾病的基因疗法还涉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产品流程、人种和地域环境、疾病进展过程、基因突变种类、患者获益和风险比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因此,充分考虑IRDs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儿童患者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我国IRDs的自然病程研究,对于科学、规范地开展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有效确立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终点结局指标、遵循国际规范的伦理准则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自然病程 病毒载体 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Ⅱ区病变44只眼,其中2、3期病变分别为38、6只眼;Ⅲ区病变38只眼,均为2期。所有患儿在矫正胎龄(70.70±12.25)周且ROP自然退行完成后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以及脉络膜循环和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观察Ⅱ、Ⅲ区病变退行后的差异。视网膜血管化范围以视盘中央与血管化边缘的距离(DB)/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DF)的比值(DB/DF)表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宽度为锯齿缘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的距离,以视盘直径(DD)记录。不同ROP分区患眼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脉络膜循环呈线状充盈9例(21.95%,9/41)。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32只眼(39.02%,32/82 );初始嵴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区域内,血管分支增多45只眼(54.88%,45/82 ),血管走行平直27只眼(32.93%,27/82 ),环状血管45只眼(54.88%,45/82 ),动静脉分流18只眼(21.95%,18/82),毛细血管床丢失46只眼(56.10%,46/82)。FFA晚期见点、线状荧光素渗漏23只眼(28.05%,23/82)。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缩小、黄斑区弱荧光等黄斑异常28只眼(34.15%,28/82 ),其中黄斑颞侧移位1只眼。患眼颞侧、鼻侧DB/DF值分别为4.63±0.29、3.77±0.23;颞侧无血管区宽度为(1.74±1.00)DD。与Ⅲ区病变比较,Ⅱ区病变自然退行完成后血管分支增多和荧光素渗漏更常见(χ2=9.303、10.774,P=0.002、0.001),颞侧视网膜血管化范围更小(t=-2.285,P=0.026 )、无血管区更宽(t=5.491,P<0.001 )。结论ROP自然退行病变稳定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和血管发育异常等FFA特征可长期存在,包括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走行平直、环状血管、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黄斑异常等,其长期安全性尚需合理地随访观察。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自然退行
  • 简介:摘要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而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则更为少见。该患者以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病程长达6个月,结肠存在多部位溃疡并狭窄,病因诊断不明。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核医学科、影像科、血液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讨论并行手术治疗,最终确诊为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该病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现报告其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淋巴瘤,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 结肠溃疡 多学科协作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方法选取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的1954-2011年在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004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苯酚-氯仿混合抽提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3个CRISPR位点(YPa、YPb和YPc)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Diction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以鉴定间区序列(spacer);对CRISPR各位点新发现的spacer,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推测基因序列来源。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藏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04株鼠疫菌共发现53种spacer,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为a105、a106、a107、b51、b52、c14;1 004株鼠疫菌被分成44个不同的CRISPR基因型,10大类群,新发现基因型15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以G26-a1′、G7、G22、G24-a1′、G22-a1′、G9、G26-a1′a60型为主,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为G37-a6′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且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 标签: 鼠疫菌 青藏高原 鼠疫自然疫源地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肠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了解和认知,避免误诊。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K细胞肠病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电话随访患者。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岁及28岁,患者均因体检入院,无明显胃肠道症状,内镜示例1胃体部可见黏膜微隆起及少量充血、糜烂,例2直肠黏膜可见充血糜烂。显微镜下观察2例病灶均较局限,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较多淋巴样细胞浸润,例2可见浸润至黏膜肌层,例1病变区黏膜内腺体减少,腺腔略受挤压变形,2例均未见浸润或破坏腺体现象;淋巴样细胞具有不典型性,胞体中等-偏大,胞质中等-略丰富,嗜酸性或透亮,例2少数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颗粒;2例核均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例1可见少量坏死;2例均未见血管中心性生长及破坏现象。免疫表型:不典型淋巴样细胞表达CD56、颗粒酶B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1,2例CD3均可见部分细胞胞质阳性,例2 CD4可见部分细胞弱阳性,CD5、CD8、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及B细胞标志物(CD20、CD79α)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60%及30%。2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CR基因重排均呈多克隆性重排。随访:2例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生存良好。结论NK细胞肠病罕见,生物学行为类似于良性肿瘤,偶可复发;组织学及免疫表型易与NK/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混淆,结合内镜特点、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多克隆性重排及良好的预后,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导致过度治疗。

  • 标签: 胃肠疾病 杀伤细胞,天然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与胚胎停育患者的染色体异常状况,为RSA与胚胎停育患者提供遗传病的病因资料,以指导未来对RSA及胚胎停育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RSA(37对)及胚胎停育(31对)夫妇的临床资料,对RSA及胚胎停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记录染色体异常状况,分析RSA及胚胎停育夫妇染色体异常与RSA及胚胎停育发病的关系。结果37对RSA夫妇共74例患者,其中染色体正常38例,染色体异常36例,染色体异常率为48.65%。31对胚胎停育夫妇共62例患者,其中染色体正常33例,染色体异常29例,染色体异常率为46.77%。既往流产次数>2次的RSA患者染色体异常占比高于既往流产次数2次的患者,既往胚胎停育次数>2次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占比高于既往胚胎停育次数≤2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是RSA和胚胎停育患者多次流产及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RSA与胚胎停育患者夫妇染色体异常率高,这种染色体异常可能与患者夫妇流产次数、胚胎停育次数密切相关。

  • 标签: 复发性自然流产 胚胎停育 染色体异常 调查研究 相关性
  • 简介: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微创理念应用于结直肠外科疾病的诊治中,结直肠相关疾病的诊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经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再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结直肠疾病的外科诊治在微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NOSES技术是目前结直肠外科在微创领域前沿的手术方式之一,它通过经直肠、阴道取标本来避免了腹壁的辅助取标本切口,从而将结直肠外科手术进一步微创化。NOSES技术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与现代微创外科的理念于一体,它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微创、加速康复外科、功能外科、"无疤"等理念的特点。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各中心开展NOSES技术在结直肠外科诊治开展中的相关经验、心得和体会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1例伴有反复自然流产的Gitelman综合征可疑患者及其父母进行SLC12A3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SLC12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077C>G,c.2890C>T),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p.N359K,p.R964W)。家系成员中母亲携带c.1077C>G(p.N359K)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2890C>T(p.R964W)杂合变异。提示Gitelman综合征患者因内环境失衡、复杂激素改变和电解质紊乱等可能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妊娠期管理。

  • 标签: Gitelman综合征 SLC12A3基因 低钾血症 自然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分娩球辅助干预对首胎自然分娩孕妇母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妇产科自然分娩初产妇1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孕妇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观察组92例孕妇在生产时使用分娩球辅助干预,对照组90例孕妇在生产时不使用分娩球进行辅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分娩结局、软产道损伤情况、疼痛缓解效果以及母婴结局评价。结果观察组孕妇第一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0度裂伤、Ⅰ度裂伤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Ⅱ度裂伤、宫颈裂伤以及会阴裂伤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0~1级疼痛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2级、3级疼痛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产时出血以及胎儿窘迫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自然分娩孕妇产后应用分娩球辅助干预能够减轻疼痛并能缩短产程时间,能够降低孕妇受伤概率以及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分娩球 辅助干预 首胎自然分娩孕妇 母儿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然杀伤T细胞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急性肾损伤组(A组)、对照组+CD1d抗体组(C-MA组)和急性肾损伤+CD1d抗体组(A-MA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C组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AKI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C-MA组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A-MA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眼球取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的浓度,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分别行天狼星红染色和HE染色,测定肾纤维化面积,并行肾损伤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IL-4、IL-13、精氨酸酶-1(Arg-1)和发现炎症区域1(FIZZ1)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上调(P<0.05),C-M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降低,肾纤维化面积降低,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自然杀伤T细胞激活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h2细胞因子释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 标签: 自然杀伤T细胞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并探索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自然流产女性为研究组,因非意愿妊娠要求终止早期妊娠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育龄期非妊娠状态的女性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3、钙离子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浓度,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人工流产后的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采用RT-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及1a-羟酶(CYP27B1基因编码)的mRNA表达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并检测两者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研究组血清中维生素D3浓度[12.4(10.1,17.2)μg/L]均低于对照组[16.7(13.5,21.9) μg/L, P<0.000 1]和正常组[18.9(15.6,26.4) μg/L, P=0.005 6],而血清中钙离子和PTH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蜕膜组织中,研究组的VDR mRNA[0.871 3(0.668 6,1.085 7)]及蛋白表达量[3.0(2.5,4.0)]较对照组的 mRNA[1.102 7(0.897 7,1.357 1)]及蛋白表达量[4.5(3.5,5.5)]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P<0.000 1),而CYP27B1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绒毛组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VDR还是CYP27B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早期自然流产可能与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有关,低浓度维生素D主要通过下调蜕膜组织中的VDR表达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

  • 标签: 维生素D 蜕膜 绒毛膜 早期妊娠 自然流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