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类风湿关节(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由免疫、内分泌、感染、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参与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呈全球分布,我国患病率为0.32%-0.36%,西方国家为1%。迄今为止,针对RA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由于它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增加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就变得更加迫切。近年来从细胞因子的角度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RA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umourneerosisfactor,TNF)在RA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以TNF/TNFR为治疗靶向的抗TNF治疗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被认为开拓了治疗RA的新思路。

  • 标签: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类风湿关节炎 NF治疗 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FACTOR 发病机理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流性食管中的作用.方法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流(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流(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流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食管炎 消化性 胰液 模型 动物
  • 简介:近年来高脂血症与急性胰腺(AP)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脂血症已成为AP的一个较常见的病因,并能诱发和加重AP的病情进展,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由于近年来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AP病情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到揭示,故本实验试图从肠道屏障功能改变方面对高脂血症与AP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 肠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大鼠 病情进展
  • 简介:慢性胰腺(chronicpancreatitis,CP)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胰腺实质局部或弥漫性的慢性损伤及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胰腺功能不全。其病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CP致病因素复杂、发病机制不甚清楚,早期诊断困难,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对一些伴随病变作出全面的判断,需要在术中进一步仔细探查,有时单一的术式不能解决胰腺多种的形态改变,需联合应用数种术式方能改善CP的手术效果。现将我院治疗的4例胰石性CP的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外科治疗 假性囊肿 纤维组织增生 影像学检查 慢性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简易腹腔灌洗联合早期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SAP)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腹腔穿刺针穿刺入腹腔,连接三通管,滴入生理盐水1000ml,然后排出,如此反复3次。之后滴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及抗生素,每日一次,直至灌洗液由血性变清亮。同时行床旁血液滤过。结果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SAP患者分为腹腔灌洗+血液滤过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腹痛缓解、腹胀缓解、恶心呕吐消失及腹膜刺激征消失天数分别为(1.5±0.3)d、(2.7±0.3)d、(1.9±0.3)d、(1.5±0.2)d,住院天数为(11.0±2.0)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9±0.3)d、(4.5±0.6)d、(3.7±0.2)d、(5.3±0.4)d、(18.0±2.5)d(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1d起,血ALT及AS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3d起血、尿淀粉酶及TNF-α、IL-6、IL-8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血HCO3^-、IL-10含量显著增高(P〈0.05或〈0.01);5d起血尿素氮、肌酐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腹腔灌洗联合早期血液滤过能及时清除性因子,对于SAP的治疗更合理、有效。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腹腔灌洗 血液滤过
  • 简介:目的制备猫慢性胰腺(CP)模型,观察其MRI与MRC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32只猫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制模后3、5、7周组。采用胰管不全结扎法制备CP模型,术后3、5、7周行MRI平扫及MRCP检查,观察胰腺形态,测量胰管直径及感兴趣区(ROI)的T1信号强度值(T1s),计算同层胰腺及肝脏T1s比值。结果制模的24只猫中存活19只,其中15只形成CP,病理证实轻、中、重度cP分别为7、5、3只,制模成功率为62.5%。在MRI上,猫的正常胰腺显示清晰,T1加权像信号强度高于肝脏,12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肝脏;在MRCP图像上,4只正常猫显示主胰管,胰管最大径(0.79±0.18)mm,并可见胰管及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正常胰腺及轻、中、重度CP感兴趣区的rT1s值分别为1.03±0.06、0.95±0.08、0.90±0.10、0.80±0.11,各C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t=2.89,P〈0.05;t=4.63,P〈0.01);胰管最大径分别为(0.79±0.18)、(0.95±0.24)、(1.26±0.31)、(2.67±0.71)mm,中、重度C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胰管不全结扎可制备猫的CP模型。猫的胰腺解剖形态、CP的MRI及MRCP表现与人类相似。

  • 标签: 胰腺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慢性胰腺炎
  • 简介:慢性胰腺(chronicpancreatitis,CP)是由于饮酒、遗传、胆石、代谢、畸形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损害。其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目前治疗慢性胰腺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疼痛并尽可能保留胰腺的分泌功能。当前外科治疗慢性胰腺的主要方式有胰腺切除、神经阻断和胰管减压引流等。近年来,全胰腺切除联合胰岛自体移植因保留了部分胰岛细胞功能而受到人们重视。大多数人在行全胰腺切除联合胰岛自体移植后,腹痛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因其保留了胰岛细胞的部分功能,有效减少了术后胰源性糖尿病的发生。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胰岛自体移植 胰腺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脂蛋白脂酶基因(LPL)缺陷的杂合子小鼠作为制备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野生型及LPL杂合子小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2、24h2个时点。实验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ug/kg体重)7次,每次间隔1h。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三酰甘油(TG)、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形态学改变并评分。结果LPL杂合子小鼠对照组血TG为(3.55±0.27)mmol/L,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0.94±0.18)mmol/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血TG、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55±0.27)mmol/L和(3685±484)U/L,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0.92±0.11)mmol/L和(2501±410)U/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和细胞浸润的分值分别为3.94±0.21、3.94±0.21、1.84±0.25和1.84±0.25,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3.06±0.01、2.52±0.51、0.46±0.22和0.58±0.38(P〈0.05)。结论LPL杂合子小鼠血TG中度升高且稳定,在雨蛙肽诱导下产生严重的急性胰腺,是研究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发病机制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胰腺炎 高酯血症 脂蛋白酯酶 杂合子
  • 简介:急性胰腺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病程演变比较迅速,可迅速出现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席汉氏综合征是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种精神和神经障碍。多因分娩时大出血和休克所致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萎缩所导致的各种促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并发症。席汉氏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病例罕见,病情复杂,

  • 标签: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席汉氏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AIP)的影像特征及其在AI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IP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11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2例胰头局限性肿大。CT平扫病变密度均均匀。4例在MRT1WI上信号降低、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增强后动脉期病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9例胰腺周围有包膜样结构。横轴位图像上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胰腺段狭窄或闭塞10例,胰管未显影11例。6例行MRCP者有4例显示胆总管胰腺段较大范围狭窄或闭塞,胰管节段性狭窄。7例ERCP显示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胰周静脉受累8例,肾脏多发低密度灶6例,腹膜后纤维化2例,肝门部胆管狭窄1例,肺间质病变1例,强直性脊柱1例。结论AIP的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在AIP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识别胰腺外脏器受累对正确诊断AIP有帮助。

  • 标签: 胰腺炎 自身免疫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障碍的疾患。由于炎症病变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时气短。由于进行性慢性气道感染,常引起呼吸衰竭,多数预后不良,但随着红霉素疗法的应用,DPB的预后有了划时代的变化。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对本病及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治疗进展 呼吸性细支气管 慢性炎症 预后不良 呼吸障碍
  • 简介: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并发疼痛,对正在积极治疗的患者,疼痛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能耐受各种必需原检查和治疗,减少疼痛的痛苦,延长寿命。也可以增加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临终时也能相对减少痛苦。癌症患者疼痛的原因包

  • 标签: 多虑平 炎痛喜康 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癌症 疼痛
  • 简介:急性胰腺(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预后与年龄、病因、伴发病、并发症等有直接关系。Ranson等提出11个危险因素中,年龄是其中之一。年龄因素也是重症急性胰腺(SAP)APACHEⅡ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回顾分析180例AP患者资料,探讨青年人与中老年人AP的临床特点。

  • 标签: 老年急性胰腺炎 临床特征 患者资料 APACHEⅡ 重症急性胰腺炎 和中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SA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发病72h内就诊的7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液体复苏达标参数:心率〈120次/min;尿量≥1ml·h^-1·kg^-1;血细胞比容≤35%;平均动脉压65~85mmHg(1mmHg=0.133kPa)。回顾分析液体复苏达标时间(〈48h、48—72h、〉72h)和达标项目数(0~1、2、3、4项)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70例患者中41例(58.6%)发生并发症,20例(28.6%)中转手术,10例(14.3%)病死。中位住院天数为23.5d,中位治疗费用为7.19(0.57~56.74)万元。〈48h、48~72h、〉72h液体复苏达标患者的中转手术率(20.0%、33.3%、7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0.0%、25.0%、75.0%)和并发症发生率(50.0%、83.3%、100%)在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8h内液体复苏后0~1、2、3、4项达标者的中转手术率(50.0%、26.3%、13.0%、2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45.0%、31.6%、17.4%、0)、ARDS发生率(35.0%、31.6%、13.0%、0)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SAP发病48h内,合理的液体复苏策略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回顾性研究 液体复苏
  • 简介:AP是指胰腺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胰腺及其周围脏器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它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为MAP,这种类型AP病程自限,但有25%的患者会发展为SAP,病死率高达30%~50%[1-2],所以对AP发病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 标签: 中的作用 凋亡中的 泡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在实验性急性胰腺(AP)后胰腺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87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糖尿病组(24只)、AP组(24只)和糖尿病+AP组(24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体重)或左旋精氨酸(L.Arg,2.5g/kg体重,2次)方法分别建立糖尿病和AP模型。术后1、3、5、7d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淀粉酶和血糖水平;计算胰腺湿重比;胰腺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计算胰腺坏死面积百分比和组织转化区域百分比;免疫荧光检测胰岛β细胞的再生基因(Reg4)和胰岛素的表达。结果注射STZ后,大鼠血糖明显升高,注射L—Arg后大鼠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细胞浸润,血淀粉酶明显升高,表明制模成功。制模后第3天糖尿病+AP组的胰腺坏死面积为(71.6±6.0)%,显著大于AP组的(42.3±4.0)%;第7天的组织转化面积为(45.6±5.4)%,显著小于AP组的(78.5±6.4)%。糖尿病+AP组胰岛B细胞的Reg4和胰岛素表达均较AP组明显减少。结论STZ破坏了胰岛β细胞,加重精氨酸诱导的AP的损伤,并抑制胰腺的再生过程。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岛Β细胞 胰腺再生 再生基因4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