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综述对近年来应激与肠道微生态-肠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应激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通路、神经免疫通路及微生物代谢物等途径调节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其相互作用机制有望应用于临床,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 标签: 应激 肠道微生态-肠脑轴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辅助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 Aubigné 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激光
  • 简介:例1男,35岁,左手中指热压伤后1h入院,创面3.0cm×2.0cm,表面呈皮革状。X线片检查未见骨骼受损。人院后第2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清创,见左中指中、近节指背皮肤缺损约3.5cm×2.3cm,基底为伸指肌腱。设计第2掌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以第2、3掌骨基底间至第2指蹼中点为轴心线,第2指蹼中点背侧为旋转点,皮瓣4.0cm×2.5cm。按设计由伸肌腱膜浅层掀起皮瓣,蒂部皮神经和浅静脉两侧保留0.5cm宽筋膜组织。切开旋转点与皮肤缺损之间的皮肤,皮瓣旋转180°与受区低张力缝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拆线,患者创面封闭,外形及功能良好。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创面封闭 掌背 热损伤 指背皮肤缺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CDFI)设计腹部型皮瓣修复上肢深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上肢创面特点,选用髂腰皮瓣、下腹部皮瓣和胸脐皮瓣共3个部位8个皮瓣,术前传统方法设计皮瓣后,应用CDFI检测型皮瓣供血动脉的起止点和长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皮瓣并转移覆盖上肢创面.结果CDFI检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8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对腹部型皮瓣血管判断具有简单、直观和无创的特点,为确定腹部型皮瓣移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 腹部 轴型皮瓣 上肢 深部创面修复 CDFI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眼压以及眼长和患有视网膜静脉的阻塞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30例发生视网膜的静脉阻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摘除白内障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资料的分析,作为对照组,然后测量患者眼压和眼长,并进行分析对比,探讨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中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RVO)的患者病眼的眼压明显低于对侧眼,同时显著的比对照组的相应眼的眼压较低;研究组中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RVO)的患者病眼的眼长和对照组的相应眼相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分析表明,眼短是导致患者的视网膜发生中央静脉阻塞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视网膜的中央静脉发生阻塞导致阻塞眼的眼压降低;而眼短并不影响视网膜的分支静脉是否发生阻塞,同时视网膜的分支静脉发生阻塞也不影响患者的眼压。

  • 标签: 眼压 眼轴长 视网膜静脉阻塞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人出现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posturalinstabilityandgaitdifficulty,PIGD)等性症状,并常因此摔倒致残,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目前左旋多巴类药物等内科治疗不能有效改善PIGD,而外科治疗中能够很好改善PD常见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的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

  • 标签: 脚桥核 帕金森病 目标核团 深部脑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配戴OK镜治疗近视的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角膜塑形镜对于延缓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OK镜治疗,连续戴镜一年以上的近视儿童,观察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的情况。结果配戴OK镜后球镜度降低、角膜前表面变平,裸眼视力提高,戴镜一天的变化最大,一个月后稳定(P<0.05)。戴镜一年后患者的眼平均增加0.17±0.10mm。结论配戴OK镜后角膜变平,裸眼视力提高,眼的增长较不戴镜者及框架眼镜配戴者缓慢。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曲率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调控情况,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正常家兔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为不全脑缺血组8只、全脑缺血组8只和再灌流组8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测定各组家兔血浆ACTH及皮质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全脑缺血组和再灌流组家兔血浆及脑匀浆中ACTH及皮质醇含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全脑缺血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脑缺血、缺氧等特定条件下,动物机体内的神经体液等调控功能受到影响,ACTH及皮质醇指标的变化敏感,可以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整体防治研究工作提供实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脑缺血再灌注 调控
  • 简介:医疗器械清洗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器械灭菌前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清洗是否彻底关系到医疗护理管理安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设备为一套半自动清洗器,厂家所提供的辅助清洗用具为单一规格的U形架和清洗筐,在清洗节类器械时,大部分不能上U形架的器械无序地摆放筐中,极易造成器械磨擦、碰撞,导致器械损伤,刀刃变钝;打开节的器械会重新关闭,致使清洗不彻底;对清洗不干净的器械再次进行清洗,浪费人力、物力、时间。我们根据节类器械的特点自主研发了多功能器械清洗架,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节类器械的清洗消毒.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器械清洗 多功能器械 清洗架 消毒供应中心 医疗护理管理 医疗器械
  • 简介:目的:在高度性近视眼与正常眼眼之间作对比分析,观察眼长度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手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3-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IOL植入术的连续病例843例1042眼。正常眼组(21~24mm)853眼,高度性近视组(≥26mm)189眼。对比分析两组的眼内并发症,包括玻璃体脱失,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和IOL位置异常。结果:年龄在两个组中都是眼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眼长度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对于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两个并发症。结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和眼长度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两个风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年龄 眼轴长度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何坐标注射法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减少了皮下出血的几率。方法选取脑缺血发作和诊断明确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失去溶栓机会患者60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连续治疗7-8d。其中30人按传统注射法注射,共注射387例次。另外30人按坐标图注射法注射,共注射402例次。注射后12h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范围情况,比较两种注射法出血的范围及相应例数。结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局部出血的例次为72次,采用坐标图注射法的出血例次为20例,后者出血率明显降低。二者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标图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减少了患者皮下出血的几率,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 标签: 几何坐标法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
  • 简介:目的比较正常饲料或高热量饲料喂养大鼠,在有或无慢性应激长期刺激后,再给以一次急性应激前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功能的改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饲料组(对照组)、高热量饲料(HCD)组、正常饲料慢性应激(CS)组及高热量饲料慢性应激(HCD+CS)组。5周后,首先检测血脂并进行胰岛素敏感性试验;然后再给以一次急性应激,检测急性应激前后血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及血糖浓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D及HCD+CS组出现明显的血脂异常,但CS组无明显改变;三组均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IR)及HPA激活,但HCD+CS组变化更明显。急性应激后,与对照组一样,三组HPA可进一步激活,但HCD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它组。血糖变化与HPA激活相对应。结论长期高热量饲料喂养可明显提高因长期慢性应激或急性应激引起的HPA激活,尤其可使急性应激后的HPA激活程度大大提高。这种HPA的激活,与血糖升高、IR、血脂异常相对应。

  • 标签: 高热量饲料 慢性应激 急性应激 HPA轴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患眼眼长度的相关。方法以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经筛选后的11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照眼长度分为2个对照组,统计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取其平均值作为对比。结果眼长度≥26mm、〈29mm组50例(79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8±0.07;眼长度≥29mm组32例(37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15±0.06。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通过统计处理,t=4.05,P〈0.0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说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眼长度增长而相应下降。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其眼长度成负相关性。

  • 标签: 白内障 高度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眼长度与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162例(162只眼)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根据患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分为球内结构基本正常、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球内结构分辨不清3个组。比较患眼与对侧眼及患眼不同结构紊乱程度分组间的眼长度,分析眼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患眼超声影像表现。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个月至58岁,12岁以下139例(85.80%);男性90例,女性72例;患眼的眼长度为(13.17±3.77)mm,对侧眼的眼长度为(21.85±2.0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9;P<0.01)。患眼的眼长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27;P>0.05),对侧眼的眼长度与年龄有相关性(r=0.590;P<0.01)。球内结构基本正常组14只眼、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组91只眼、球内结构分辨不清组57只眼,3个组的眼长度分别为(17.80±2.19)、(14.81±2.92)、(10.05±2.46)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00,P<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2只眼的超声影像可见眼球基本结构105只眼(64.81%),其中视网膜脱离83只眼(51.23%),球壁骨化15只眼(9.26%),视盘异常10只眼(6.17%)。结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多可见基本眼球结构,最常合并视网膜脱离;患眼眼长度与眼内结构紊乱程度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25-829)

  • 标签: 小眼 眼畸形 轴长度,眼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戴角膜塑形镜者近距离用眼时长对眼长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视光中心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少年儿童90例(180眼),依据每天不同近距离用眼时长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60眼)。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6 h以下者归为A组、6~9 h者归为B组、9 h以上者归为C组。3组间的男女比例及年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之间1年的眼长度增加值有无差异。结果眼增加量:A、B两组间,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 156、-1.572,P=0. 877、0.127),A组少于C组(q=-2.105,P=0.044)。眼增加量与近距离用眼时长相关性分析:A组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2,P=0.730),B组两者间呈弱正相关性(r=0.409,P=0.038)、C组两者间呈正相关(r=0.667,P=0.003)。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少年儿童近视者,其近距离用眼超过一定时长者才会导致眼的明显增加。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时长,用眼,近距离 长度,眼轴
  • 简介:摘要肠-脑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肠-脑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稳态和调节肠道功能,还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交流并相互传递信息。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清楚。本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综述了肠道菌群与脑结构及功能的关联性,旨在探究肠道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_0000267对胃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敲低circ_0000267和过表达miR-661的胃癌细胞株,采用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circ_0000267、miR-661和NGAL mRNA表达,采用克隆形成、Transwell小室和流式细胞仪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通过在线预测结合双荧光素酶实验和RNA pull down实验验证circ_0000267、miR-661和NGAL之间的靶向关系,裸鼠成瘤实验观察敲除circ_0000267对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circ_0000267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低circ_0000267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促进细胞凋亡;circ_0000267靶向miR-661,抑制miR-661能够部分逆转敲低circ_0000267对胃癌细胞的影响;NGAL是miR-661的靶基因,过表达miR-661通过抑制NGAL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敲低circ_0000267靶向miR-661抑制胃癌细胞中NGAL的表达;敲低circ_0000267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内生长。结论circ_0000267可能通过调控miR-661/NGAL的表达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并抑制肿瘤在体内生长。

  • 标签: 胃肿瘤 细胞增殖 肿瘤侵袭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