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一只要见到谈论、研究鲁迅的书,我都会翻一翻。一个偶然的原因,见到了朱崇科的学术专著《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形构》,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书名颇有些出挑,更要翻一翻了。跳过他人的序言,直接翻到"绪论"部分,"绪论"开头是这样一段:

  • 标签: 鲁迅小说 话语形构 《故事新编》 鲁迅研究 杂议 《故乡》
  • 简介:本文以主体性哲学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成长小说中成长主人公的幻灭感,并指出幻灭感之于成长的必然性;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幻灭感的方法,即在承认全部的事实之后寻找更适合成长主体的梦想和路途。

  • 标签: 成长 幻灭感 主体性哲学
  • 简介: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他作品中的故事多数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雾都孤儿》是他早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狄更斯作为生态批评的先行者不仅揭露了在英国工业化背景下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严重失衡的问题,也表达了他对人性回归的强烈愿望以及他向往自然、崇尚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 标签: 英国工业化 《雾都孤儿》 生态伦理观
  • 简介:房伟: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或者说“新世纪文学”,您有什么看法?张丽军:新世纪长篇小说这种提法,我认为可以成立。“新世纪文学”,是《文艺争鸣》杂志首先提出来的。《文艺争鸣》的主编张未民先生曾到我们主办的博士沙龙做过学术报告,主题就是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及其特征。

  • 标签: 长篇小说 多声部 新世纪文学 对话 文艺争鸣 学术报告
  • 简介: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无疑是一幅难以绘制出完整流派、风貌和美学走向的版图,它呈现出多元化共生的景观。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崇高美在沉寂多年之后,被重新醒,并悄悄汇入20世纪90年代喧嚣、嘈杂的文学景观之中。本文从描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崇高美重塑的现象始,考察了其所包含的对传统崇高美的超越,及其所蕴涵的新质素;进而,揭示了崇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90年代所独具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崇高美 文学创作 小说 文学评论 中国
  • 简介:贝科夫小说的主人公大都面临着一种道德困境:战争原则与道德原则的悖反.在对这两种原则的痛苦抉择中,体现了贝科夫对英雄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解.

  • 标签: 小说 英雄主义 主人公 独特 道德困境 主题
  • 简介:左联为纠正关门主义的“左”倾错误,促进左翼与非左翼的进步文学以及南北文坛的互动融合,于1933年推出左翼色彩不甚明显的《文学》月刊。刊物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为在严酷的查禁政策中夹缝求生,从第2卷第3期起,《文学》连出四期专号,以转移书报检察官的注意。这既保持了《文学》作为一份文艺刊物的生命力与活力,亦从此慢慢扎稳脚跟,成为1930年代生存期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文学期刊。笔者在检视文献资料时,发现两封五城康雄与普实克写给《文学》编辑部的信件,这两份被遗忘的文本,展示了执笔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情和态度,更可从中管窥《文学》及其专号的成功,与其对世界文坛的影响。

  • 标签: 专号成功 五城康雄 兼文学
  • 简介:军人,在当下的日常用语中的含义,指的是现在进行时的从事军事职业的人;而“我理想中的军人”则指的是从现在进行时,由“我”提炼升华出来的、具有个性化和理想特质与品格的军人。换句话来说就是——更趋于想像的理想化的军人。

  • 标签: 徐贵祥 追寻 随笔 长篇小说 想像 理想化
  • 简介:本文主要侧重从青春的角度对村上春树小说人物的统一和分裂进行解读,展现了日本现代城市青年精神的困惑与痛苦,反映了“时代的心声”,从而凸现出村上春树对人的现实生存困境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性关怀。

  • 标签: 村上春树 人物 理想主义 青春 分裂 统一
  • 简介:本文选取以我军战士为描写对象的历史题材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90年代中期以后此类小说中的历史叙事问题。当战争变得渐渐久远,英雄头顶上的光圈渐渐消失,人们更加希望了解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渴望探求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之后渐渐远去了的英雄主义精神。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这一时期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历史中的战争本身,而是英雄的个体,英雄有常人所共有的各种性格,又有着超出常人的品质。

  • 标签: 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题材 战争小说 历史叙事 20世纪90年代 文学评论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国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
  • 简介:埃塞尔·威尔逊(1888—1980)是20世纪加拿大文学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成名小说《沼泽天使》是加拿大大学文学类课程中讲授得最多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早在1954年就分别在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和多伦多(麦克米伦出版社加拿大分社)同时出版,当时她所探讨的现代女性的自然属性这一女性主义话题,20世纪60年代后风靡欧美文学领域。回顾这部作品对不同女性人物的刻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当时的超前思维,更可以感受威尔逊通过她的小说艺术提出的,带有哲理性的女性自然属性这一命题。这个命题对于当前的妇女研究仍然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埃塞尔·威尔逊 女性角色 自然 哲理性
  • 简介:导演和原作在精神上的“契合点”是一切电影改编的起点。从浅层次看,这个契合点指的是饱含着情感体验的生活;从深层次看,这个契合点指的是“诗意的契合”与“艺术的想象”。其中艺术想象的过程既包括融入作品、入乎其内的“顺化”过程,又包括表现自我、出乎其外的“同化”过程。这些“契合点”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处于主客观融合的交涉部上,并对改编的合力起决定和协调的作用;在审美的结构上,可能出现在六个层级的任何一个层级上,其同化和顺化的“合力”决定了电影的风貌。改编的过程正是小说和导演之间相互发动、相互深入的过程;成功的改编也正是对这些契合点的忠实、强化、扩大、生发。

  • 标签: 电影改编 契合点 艺术想象 同化顺化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综观世界当代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我认为有这样三大艺术走向:一是以美国电视剧为代表的“电影电视”。二是以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阿信》,《三口之家》以及墨西哥的《女奴》,《坎坷》为代表的“戏剧电视”。第三,就是以我国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家春秋》为代表的“小说电视”。三大艺术走向,脱胎于电影、戏剧、小说三大艺术母体,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为还处于幼年时期的电视剧文化走向成熟,探索和积累着真正属于电视艺术自己的艺术哲学。三大走向,殊途同归,电视剧对艺术

  • 标签: 电影艺术史 艺术走向 艺术道路 日本电影 电视艺术 《四世同堂》
  • 简介:莫言小说以西方世界熟知的文学经典大家的艺术手法作为构造中国现实的建筑经纬,而丰富复杂的中国历史与现实、民间艺术、传统文学手法等则成为这一宏大建筑的一块块砖石,构建出一个中西结合的独特世界。作家在迎合阅读期待与制造期待受挫这对矛盾中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欣赏者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不断刺激读者已有的阅读先验,又以读者较为熟悉的形式拨通了理想的解码器,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刺激与迎合之间保证了其作品强大的召唤力。

  • 标签: 莫言小说 期待视野 期待受挫 外来影响 民族之根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50年历史的考察,认为,中国当代军事小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律悖反现象:即,我们在强调军事小说反映现实的军事或战争生活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让其承担起过于沉重的功利的负荷,导致现实主义精神的失落.这种倾向在中国当代军事小说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标签: 军事小说 当代 现实主义精神 自觉 倾向 失落
  • 简介:在中国小说插图史上,晚清韩邦庆小说《海上花列传》之吴友如派插图是一个被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小说插图文本。其不仅数量宏富,绘制精细,且紧跟近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生产和视像变革进程,在传播媒介及模式、绘画技法、文图关系、视像旨趣等各方面均不同于以往,不仅塑造了小说插图再现世界的新机制,构建了相对科学、客观的观看方式,而且拓展了传统的文图关系,创造了都市化的视觉表意系统,使得中国小说插图的现代风格开始呈现。可以说,正是这一插图文本,真正开启了中国小说插图的都市图像叙事,催发了传统小说插图在近代中国的视像变革,并对其后晚清民国小说插图中的都市图像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海上花列传》 视像 中国小说 小说叙事 近代中国 图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