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种梅毒检验的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2例患者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的220例非梅毒人员为对照组。用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给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检测,并对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RUST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比ELISA和TPPA低很多,而且在阴性检出率及阳性检出率方面,ELISA和TPPA也比TRUST低很多,在差异性方面比较明显,因此,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性检出率方面,Ⅰ期梅毒及早期梅毒TPPA比较高,而TRUST和ELISA则比较低;此外,Ⅲ期梅毒及Ⅱ期梅毒ELISA的阳性检出率也比较高,而TRUST和ELISA则比较低,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合用于梅毒疗效观察检测的是TRUST,适合梅毒标本的大批量检测的是ELISA,且有着比较高的准确率,适合TRUST和ELISA检出标本的验证性检测的是TPPA。种检测方法的相互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得到有效减少,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梅毒检验 梅毒螺旋体 结果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螺旋CT与MRI诊断,对比其两组疾病分级准确率、骶髂关节骨质异常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疾病分级准确率中Ⅰ级检出率30.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骶髂关节骨质异常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MRI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疾病分级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值得研究。

  • 标签: 螺旋CT MRI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螺旋CT检查、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5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螺旋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病变分级和各种征象检出率。结果MRI检查结果中,病变Ⅰ级占比(24.00%)、Ⅱ级(44.00%)比CT高,软组织肿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侵蚀检出率(84.00%、72.00%、60.00%、68.00%)都高于CT检查(p值<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检查的应用效果较螺旋CT更好。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MRI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者,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时相期CT增强扫描。对增强后各期图像进行相关处理,以不同的维重建方式获得CTA、CTU影像。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结果50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11例,输尿管结石18例,输尿管肿瘤4例,输尿管结核3例,肾盂肿瘤1例,输尿管狭窄13例(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巨输尿管1例,腹腔或盆腔肿瘤及转移灶压迫输尿管7例),MSCTU均显示出梗阻部位及上方尿路扩张的形态,定位诊断准确。手术病理结果与MSCTU比较,术前MSCTU输尿管肿瘤1例误诊为炎性狭窄,1例输尿管结核误诊为输尿管癌,余48例均获得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6.0%。结论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泌尿系统 上尿路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诊断时,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0例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检查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0%、100%、95.0%。结论应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脑动静脉畸形的检查效果好,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该检查的缺点在于不能显示供血动脉的细小分支。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 脑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创面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间跟骨骨折术后感染创面反复不愈的患者28例.在内固定拆除后,均予以一期扩创,彻底清除骨髓炎病灶及瘢痕组织、坏死组织,再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植入后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创面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功能活动及满意度等。讨论所有患者感染均有效控制,皮瓣成活良好,光泽、弹性好,外表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安全简便、效果良好,在跟骨骨折术后感染所造成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宜于推广。

  • 标签: 腓动脉穿支 螺旋浆皮瓣 跟骨骨折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与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对比评价。方法选取我院4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与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出25例肥厚型心肌病,阳性率为52.08%;多层螺旋CT诊断出48例肥厚型心肌病,阳性率为10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X2=30.247),P<0.05。结论心脏超声心动图对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多层螺旋CT心脏检查的范围广,图像清晰,整体效果优于心脏超声心动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肥厚型心肌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联合X线平片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单一诊断价值和聯合诊断价值,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CT检查可知,12例为腰间盘L3~4,46例为腰间盘L4~5,28例为腰间盘L5~S1;与手术证实结果比较,CT诊断为极外侧型、椎间孔型、旁侧型以及中央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88.9%、96.6%、100.0%;X线检查可知,7例为腰间盘L3~4,19例为腰间盘L4~5,11例为腰间盘L5~S1;与术后结果比较,多排螺旋CT联合X线平片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CT检查为96.5%,X线平片检查为43.0%,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一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联合X线平片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排螺旋CT X线平片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窦口-鼻窦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接诊的2017年5月接诊的鼻炎患者58例,对所有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使用多平面重建法,观察钩突、鼻中隔、鼻中甲的形态、结构和变异情况,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8例,预期C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就MPR重建法能够获得患者清晰的冠状面图像,清晰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解剖和变异情况。病变组患者的OMC解剖变异发生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鼻中甲气化的出现率最高,钩突气化的出现率最低。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检测能够获得清晰的OMC图像和解剖变异,慢性鼻窦炎与OMC解剖变异有一定关系。

  • 标签: 窦口-鼻窦复合体解剖变异 慢性鼻窦炎 16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纳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MSCT检查,数据采用MPR、VR和MIP等成像技术分析,统计患者分型、真假腔形态及内膜破口数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强化CT平均值和假腔强化CT平均值分别为(326.1±91.2)Hu和(279.5±87.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过程中表现出操作简便、安全精准和快速成像的优势,可作为作首选检查方式。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技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足里联合阴交艾灸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2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5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足里联合阴交艾灸,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1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恢复进食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之后,对足里以及阴交两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足三里 三阴交 艾灸 腹部手术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与双气囊小肠镜(DBS)在临床表现不典型小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例既往接受DBS和MDCT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采用DBS方式,20例患者均被诊断为不典型小肠梗阻患者;安全性方面,1例经口进镜患者诉咽部疼痛轻度,1例经肛进镜患者出现便血。采用MDCTE方式,20例患者中16例患者被检测出有阳性表现。未出现不良事件。对于采用MDCTE检测未出现阳性表现的4例患者,进一步采用DBE检查,发现,其中2例小肠梗阻并黏膜水肿,2例为小肠瘢痕狭窄。结论针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小肠梗阻,MDCTE是良好的筛查手段,DBE是良好的确诊手段。

  • 标签: 小肠梗阻 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 双气囊小肠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种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组,A,B,C组,每组36例患者。A组行伽玛刀放射治疗,B组行单纯微血管减压术,C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观察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以及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微血管减压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VAS评分,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感觉根部分阻断术 微血管减压术 伽玛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分别应用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的3月~2017年的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86例幽门螺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与西药组相比溃疡面愈合总有效率、根除HP率更高,且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所致)采用中西医治疗与单纯西药相比更具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性特征,随访五年之后的身故才能与预后情况。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当中属于阴型乳腺癌病症的有40例,阴型乳腺癌病症具备组织学级别,肿瘤复发的转移率与髓样癌相对要高于其余类型的乳腺癌病症,五年无病总生存率为75.0%(30/40)。对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状况、手术治疗的方法等。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相对较高,但是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几率相对较低,而且肿瘤的复发几率加高,肿瘤病理学分期较高,预后效果不佳。

  • 标签: 三阴型 乳腺癌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采用血清联[甲胎蛋白(AFP)、游离雌醇(uE3)、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otal-βHCG)]筛查19730名孕中期妇女,以探讨联筛查对唐氏综合征和18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间19730名单胎孕中期妇女的血清AFP、uE3、Total-βHCG水平,取其中位数倍数(multipleofmedian,MoM),并结合孕妇体重,计算胎儿发生唐氏综合征及18体综合征的风险率。根据唐氏综合征和预期分娩年龄(expecteddateofdelivery,EDD)为35.5岁时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380,本研究将唐氏综合征联筛查的临界值(cut-off)设定为1∶380,将18体综合征筛查的临界值设定为1∶334。对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行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19730名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130名,阳性率为5.73%,对1130名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6例胎儿为唐氏综合征,其中EDD〈35.5岁以下者有4例;唐氏综合征联筛查风险率小于临界值的18600名孕妇中共产下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假阴性率为40.0%(6例检出,4例漏检),其中EDD〈35.5岁的孕妇有3例;18体综合征筛查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02名,占0.52%,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3例胎儿为18体综合征,18体综合征筛查阴性的孕妇中无18体综合征患儿出生。结论:孕中期行血清联(AFP、uE3、Total-βHCG)筛查,对于EDD〈35.5岁的孕妇有较高的胎儿唐氏综合征和18体综合征筛出率,但也漏检了3例EDD〈35.5岁的孕妇。对于漏检孕妇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可发现,75%的漏检孕妇筛查结果提示风险率大于1∶1000,而如血清联筛查采用临界值为1∶700,则能使将检出唐氏综合征胎儿数提高到9例。

  • 标签: 三联筛查 母体血清筛查 唐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产前超声是近30~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胎儿医学、产前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超声胎儿成像不但让学者们了解了以往不知道的胎儿发育变化,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观点。

  • 标签: 胎儿颅脑中线 超声 畸形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