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本人认为,《文学遗产》发起的“文学文学”的专题讨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所涉及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亦是深邃而宽广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一点三线”:其“一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家 文学学 文学史观 文史
  • 简介: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 标签: 寻根小说 本土化 他者 现代性焦虑
  • 简介: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但相关文学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96年《哈尼族文学》才正式出版。从《哈尼族文学》的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研究方法、文学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编纂特色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 标签: 哈尼族 文学史 编纂整理
  • 简介:文学所处理的文学与时间的关系,并不只是表现为'事件'与'过程'的自然相连.时间的意义之于文学,是在于它可以使后者进入一种'历史叙述'.'史'之于'文学'在概念和结构上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其写作过程的'选择性'体现为'治史者'的主体能动性,另方面也同样关联着他对'史'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文学的叙述对象是无数个事件,需要特别地对已有的'时间性'进行处理.所谓文学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赖文学事件进入新的叙述时间,这一'时同'生成的内部结构,来自于文本之前的'史'的观念--历史哲学观念.它无形驾驭与控制着文学在'语言'与'写作'中的生成.对于'治史者'来说,治'史'首先是一种对'历史原在'或'历史'真有其'真实'的'假定'认可,并承认这种'假定'在'事件'历史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从而使'史'成为一种写作的、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或归宿.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叙述时间 历史叙述 历史化 文本 真实
  • 简介:文学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写作的最优选择。

  • 标签: 当代文学 经典 文学史 质疑
  • 简介:文学上有一种账最容易算,这就是:某人写的某作,很顺应时代(当然也顺应政治形势)随即轰动,出了大名,继之又成了文学业的无冕之王或有冕之王(虽不任什么官衔,但读者崇拜良久或大人物时时给予多方关照或确实出任了什么显职)。

  • 标签: 文学史 人物 时代 读者 崇拜 顺应
  • 简介:创作于1959年的《赋格》是叶维廉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叶先生诗歌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笔者不想对它进行学理上的考察、分析,只是想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描述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并由此思考叶维廉在诗歌艺术上所体现的创造性,讨论它可能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诗学价值 赋格 诗歌艺术 1959年 美学价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21
  • 简介:关于文学摩西在《总论·历史文学文学》中谈及,文学之目的/历史文学文学/文学之效用/结论第二编 略论,    关于文学观摩西在该书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摩西中国 黄摩西
  • 简介:文学文学杨辉:《中国新文学》是您以新的学术眼光,依赖新的理论资源,在文学整体观的基础上,重新结构百年中国文学的努力的最新成果。您的“大文学”理路,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它是在何种意义上不同于钱理群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的?

  • 标签: 《中国新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 教授 丁帆 视界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2010年,笔者赴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查阅了该馆所藏的曾朴日记手稿。据笔者所见,日记手稿中除个别篇目在曾朴去世当年曾刊登于《宇宙风》(1935)和《大晚报》(1935),并有个别段落见于《曾虚白自传》(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外,尚未见以任何形式出版。手稿由曾朴长子曾虚白先生的后人所捐,署名AnthonyT.Tseng,应为曾虚白长子曾坦(1922~1999)。

  • 标签: 手稿 曾朴 文学史料 日记 普林斯顿大学 出版公司
  • 简介:分析了《布依族文学》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等问题。《布依族文学》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 标签: 布依族文学史 布依族 文学史研究
  • 简介:《怀旧》的雪泥鸿爪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不同,是用文言写的,但其讽刺与幽默的风格,却是有迹可寻的。民元前后鲁迅留存下来的作品不多,《怀旧》理应受到重视。鲁迅生前对这篇处女作好象并不在意。连它的写作日期,也记忆不太确切,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那时恐怕还是在革命之前。”实际上是写于辛亥革命之后。是作者在老家写的一篇习作,最初并不是

  • 标签: 中国新文学史 《狂人日记》 文学研究会宣言 一封信 《小说月报》 叶灵凤
  • 简介:自从元和时代韩愈推尊李杜以后,王维已难以与李杜比肩,但在后世多数论者看来,王维才是"盛唐之音"的"正宗"。特别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确立与新变方面,王维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通论七律》中把王维、杜甫的七律分为两大派别,他说:"何谓二派?一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此为极境。一曰王摩诘,如班孟坚文,以密字为主。庄严妙好,备三十二相,瑶房绛阙,仙官仪仗,非复尘间

  • 标签: 王维诗歌 三十二相 文学史意义 李杜 昭昧詹言 杜子美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9
  • 简介: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所以中国的现代文学很容易被描述为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4期

  • 标签: 价值古今 古今演变 文学史核心
  • 简介:季羡林的散文观念和散文创作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在文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季羡林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朴情醇”的艺术特征,从而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 标签: 艺术性 散文观念 东方神韵
  • 简介:所以敦煌俗赋的主要作品,所以《杂赋》类《客主赋》虽没有一篇作品存下来,《杂赋》中有《成相杂辞》十一篇

  • 标签: 俗赋 敦煌俗 文学史意义
  • 简介: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界的分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杂语共生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持不同价值立场的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出现严重分歧,相互之间唇枪舌剑,很难真正对话与沟通。这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说它是根绳子,摸到腿的说它是根柱子一当代文学因此被切割为不同问题的碎片。在这一困境中,研究者如何摆脱各自的片面性以达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关照,如何在多元对话中呈现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清理不同的文学叙述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研究 困境与出路 程光炜 当代文学研究 “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