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该论文首先对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以上这七种词类举方言实例进行论述,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梳理出名词“管”虚化成了动词、语气副词的过程。名词“管”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 标签: 沈丘方言 词类 语法化
  • 简介:为了说好普通话,探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很有必要。以平顶山市以及所辖舞钢市的方言为代表的河南方言加以举证与归类,具体解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声调上有差异、声母与韵母也有变化。这对于河南人说好普通话将大有裨益,也能了解河南方言声母和韵母变化的内容。

  • 标签: 河南方言 普通话 声母 韵母 变化
  • 简介:【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客家方言的语词、山歌、谣谚等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若以性别为视角,可以生动地再现客家人尤其注重两性世界的对立,对男女的价值判断存在明显的差异及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生活。

  • 标签: 中的文化观 客家方言中的
  • 简介:摘要:桐乡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词汇使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吴语用词共性和个性特点。本文主要以桐乡方言的饮食类词汇为例,讨论桐乡方言仍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归纳桐乡方言饮食类用词特点,探究桐乡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

  • 标签: 桐乡方言 饮食类词汇 用词特点 普通话 古汉语
  • 简介:实验通过安阳方言的无标记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以及与普通话中带语气助词“吗”的疑问句进行对比,采用数据量化与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安阳方言无标记疑问句的语调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安阳方言的疑问句在没有语气助词辅助表达疑问语气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语调的上扬来表达疑问语气,而且句末音节承载的语调信息最大,声调叠加的方式为“连续叠加”。而普通话中带有语气助词的疑问由语调和句末语气助词共同作用来表达疑问语气。

  • 标签: 安阳方言 无标记疑问句 语调 对比 连续叠加
  • 简介: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 标签: 新昌方言 宾语前置 语用功能
  • 简介: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境内通行的本地话(以下简称“太白方言”)中的“太没有X”结构可以分为“太没有NP”、“太没有人VP”和“太没有VP”三种类型。其中的“没有”可以被替换为“没”,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被替换为“没有得”。在会话中,NP还可以承前省略。与普通话相比,太白方言“太没有NP”中的NP多指具体的人、物或词语;“太没有VP”中的VP则多指人们具体的行为动作;“太没有NP”和“太没有VP”都不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分别与普通话的“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大致相当,以至于太白方言语料中检索不到“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这样的用例。

  • 标签: 太白方言 副词 没有 太没有X
  • 简介:资阳方言虽然是北方方言区的一个分支,但其与普通话仍存在差异。本文对资阳方言与普通话在体貌表示方法上的差异作了描写分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尝试体或短暂体、持续体、将然体、先行体、完成体、重复体。通过对资阳方言六类体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的描写,探讨了资阳方言的体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资阳方言的体,同时也为归纳现代汉语的体貌系统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资阳方言 普通话体 表示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古的从、邪、床、禅几个声母的区别一直存有疑问。通过对位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之间的丹阳方言的考察,以及丹阳与邻近几个方言点的对比,可探讨这几个声母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一带的演变情况:其中,从、邪两母可推断出在某个时点是有区别的,但更早时可能有共同来源;而中古的床母、禅母在这一带则倾向于不分或相混。

  • 标签: 从母 邪母 床母 禅母 丹阳方言 层次
  • 简介:重叠是现代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及语法手段,长期以来得到了极其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言的这类用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功能语法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尝试性地分析了西宁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认为西宁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用法是说话者表达评价的丰富资源。

  • 标签: 青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评价理论 评价意义
  • 简介:《皇极经世·声音倡和图》中宕江摄入声配效摄,反映了当时以宋代汴洛方音为代表的通语读音的变化,这和宋元时期的韵书是一致的。这种阴入搭配关系是由韵母音近决定的,明清河南韵书和当代汴洛方言可以提供证据。而在幽燕一带的北方官话中,由于入声的喉塞尾消失得早,宕江摄入声很早就直接并入了效摄。

  • 标签: 声音倡和图 汴洛方言 中原官话 北方官话 铎药觉韵
  • 简介: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 标签: 天门方言 精知庄章组 西南官话 演变
  • 简介:方言来源于持拿义动词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跟给予义动词和致使义动词密切相关;二是多为双音节形式;三是跟处置标记同形。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三个特点的形成原因,并详细梳理出被动标记的具体演化过程。

  • 标签: 湘方言 被动标记 处置标记 成因
  • 简介: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人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括某些方言的蟹摄合口一等字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具备/jwij/这样的基础,故都产生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与知庄章组字丢失腭化介音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变化在晋方言的表现。

  • 标签: 支微入鱼 音韵结构 异化 晋方言
  • 简介: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汉语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中古全浊声母字在该市汉语方言今读塞音、塞擦音时的一些类型的特点是目前方言学界认可的七大汉语方言所没有的。

  • 标签: 湖南怀化 中古全浊声母 今读类型
  • 简介:土家语语音体系中起初也存在有鼻韵尾,与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鼻韵尾逐渐消失且元音鼻化。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自身规律发生作用而非其他语言的影响。恩施州方言鼻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既表现了西南官话本身的特点,又反映了现代土家语语音体系中无鼻韵尾的底层。

  • 标签: 土家语 恩施州方言 鼻韵尾 弱化 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