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渐进式进食对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治疗的≥65岁髋关节置换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试验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早期渐进式进食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常规术后进食。利用术后谵妄发生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患者满意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来评价术后早期渐进式进食对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谵妄的影响。结果试验组谵妄发生率为2.70%(1/37),对照组为16.22%(6/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945,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10.68 ± 5.13)d,对照组为(13.62 ± 7.1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77,P<0.01);试验组入睡困难发生率、满意率分别为8.11%(3/37)、94.59%(35/37),对照组分别为29.73%(11/37)、78.38%(29/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38、4.163,P<0.05)。结论术后早期渐进式进食可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谵妄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入睡困难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有助于患者更安全舒适地渡过围手术期。

  • 标签: 早期干预 进食 谵妄 老年人 髋关节
  • 作者: 杨玉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人民医院 骨科,内蒙古通辽 029399
  • 简介:目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 2021.01-2023.01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有33例。参照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试验组接受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前,参照组和试验组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相比,试验组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Harris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老年患者终末期髋部疾病的首选方法,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适合老年THA术后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可以优化患者的身体状况。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老年THA的运动康复治疗指南。本文对老年THA术后患者运动疗法的概念、必要性、风险评估、运动方案及提升运动疗法效果的策略进行综述,并对不足之处做出展望,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对老年THA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康复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滑囊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内覆有滑膜,通过分泌滑液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膝关节周围滑囊可分为膝前、膝后、膝内侧和膝外侧4组。滑囊相关的疾病包括感染、炎症、创伤、肿瘤、代谢及其他特发性病变等,可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和功能障碍等。本文介绍膝关节周围滑囊的解剖和相关疾病的MRI特点,旨在提高放射科、骨科和运动医学科医师的精准诊断能力。

  • 标签: 膝关节 滑囊 解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髋关节置换术,全 股骨头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评价2组患者术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4.72±6.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58±7.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58,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教育满意度及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1±5.72)、(63.77±8.6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3.96±4.58)、(55.15±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733、4.815,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33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11,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859~-3.154,P<0.01)。结论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能够改善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关节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微视频教育 积极心理管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 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在减小半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其中采用新方法(NM)组47例,采用传统参考大转子尖和股骨头中心相对位置的方法(TM)组42例。NM组中我们在术前骨盆正位X光片上测量健侧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的距离(L)、股骨头直径(D),计算两者的比值R,在手术中以卡尺测量患侧股骨头直径(d),根据术前健侧的比值R计算出手术侧应获得的股骨头假体中心至小转子的距离,供手术中为避免LLD参考。比较术后两组LLD的差异和各区间范围内的发生率。结果术后NM组47例中LLD最大为11.1 mm,最小为-4.0 mm,平均为(4.4±3.2)mm,其中80.9%(38/47)LLD绝对值<6 mm、93.6%(44/47)LLD绝对值<10 mm、6.4%(3/47)LLD绝对值≥10 mm;TM组42例,LLD最大为13.2 mm,最小-8.3 mm,平均为(6.2±5.1)mm,其中42.9%(18/42)LLD绝对值<6 mm、69.0%(29/42)LLD绝对值<10 mm,而31.0%(13/42)LLD绝对值≥10 mm;两组患者LLD均值和LLD绝对值3个区间范围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6、χ2=14.629,P=0.046、0.001)。结论新的方法应用简单、方便、更精确,与传统参考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相对位置的方法相比,可以获得更为满意的LLD。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腿长不等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性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关节炎,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聊城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取DAA入路,纳入观察组,40例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6个月患者步态参数[单腿支撑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foot off)、步频]。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单腿支撑时间、foot off、步频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术后疼痛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快速康复小组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中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建立更优化的护理流程。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以2019年7月开始快速康复护理为界,将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在吴川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2例设为快速康复组,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接受同种手术的50例患者设为常规护理组。快速康复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74.41±3.77)岁;常规护理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74.37±3.18)岁。快速康复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流程,即强调术前宣教、个性化疼痛控制以确保患者舒适,尽早进食、下床活动、拔除管道以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以优化患者康复护理指标;常规护理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的护理流程。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快速康复组患者舒适度的4个维度得分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提高,总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106.75±3.18)分比(81.34±4.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快速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3.85%(2/52)比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P=0.021);快速康复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6.35±3.78)分比(49.04±4.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90,P<0.001)。结论快速康复小组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护理中,遵循快速康复理念,整合团队的共同力量,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流程后可确保围术期患者舒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自理能力恢复。

  • 标签: 快速康复 髋关节置换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评价2组患者术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4.72±6.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58±7.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58,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教育满意度及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1±5.72)、(63.77±8.6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3.96±4.58)、(55.15±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733、4.815,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33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11,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859~-3.154,P<0.01)。结论微视频教育结合积极心理管理能够改善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关节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微视频教育 积极心理管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 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SSI)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治疗的症状性SSI髋关节术后翻修病例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22~35(28.1±3.9)岁,左髋19例、右髋23例。所有患者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国际髋关节评分33(iHOT-33)评估患者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变化。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失败原因。结果通过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的iHOT-33评分由术前的(48.7±8.7)分增至术后的(78.4±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01);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因素为漏诊或误诊(64.29%,27/42)、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21.43%,9/42)、股骨前倾角异常(9.52%,4/42)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4.76%,2/42)。结论漏诊或误诊、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是SSI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髋关节 髂前下棘棘下撞击 外科手术,关节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s,DDH)闭合复位术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接受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纳入年龄≥6个月、完全脱位、治疗信息及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24例138髋。闭合复位术中复位稳定性以Ramsey安全区评估,包括复位后最大外展及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为两者之差。术中关节造影测量复位后内侧造影池间隙(medial dye pool,MDP)及股骨头覆盖率(femoral head coverage,FHC)。MDP以占股骨头直径的百分比表示。闭合复位后以人类位石膏裤固定,2~3个月更换石膏裤,共固定2期。一期或二期石膏裤末MRI中确认股骨头获得同心圆复位即为复位成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复位是否成功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相关因素的临界值。结果本组病例138髋中108髋(78. 3%)复位成功。单因素分析中复位是否成功与初始治疗年龄、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MDP及FHC显著相关(P<0. 05)。多因素分析中再脱位外展角度(OR=0. 792,95%CI:0. 634-0. 688,P=0. 039)及MDP(OR=0. 654,95%CI:0. 439-0. 973,P=0. 036)为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结果判断两因素的临界值,再脱位外展角度≤30°的88髋中86髋(97. 7%)复位成功,>50°的10髋均复位失败,31°~50°的40髋中仅22髋(55. 0%)成功,但其中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均成功,而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中仅2髋(10. 0%)成功。结论DDH闭合复位术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取决于复位稳定性和质量。再脱位外展角度≤30°时任何MDP、31~50°时MDP≤20%股骨头直径是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可期望通过人类位石膏裤固定获得同心圆复位。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 关节造影 可接受的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each-back健康教育在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5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入院时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 d和出院时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身心舒适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Teach-back健康教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干预 功能锻炼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对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Perthes病患儿分为HBO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蜡疗、中频电疗、磁疗、红外偏振光疗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HBO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儿股骨头外侧颈升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并行髋关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级(其结果分为0~Ⅲ级)。结果治疗后发现HBO组及对照组患儿PSV[分别为(25.27±5.23)cm/s和(22.18±4.39)cm/s]、RI[分别为(0.55±0.05)和(0.58±0.04)]及CDFI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物理因子联合HBO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情况,对缓解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Perthes病 高压氧 物理因子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L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4例,其中男181例、女183例,年龄46~79(56±1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其中LDAA组184例,PLA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输血例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拍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对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例数、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例数及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X线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A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分别为(250±123)mL、1.09%、(47.5±2.5)h、85.87%,PLA组分别为(370±184)mL、17.78%、(66.5±3.5)h、85.87%。与PLA组比较,LDAA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48 h出院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4(12±1.5)个月。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80、9.170,P值均<0.05);而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率、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率及双下肢长度差异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经L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02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体重指数≤3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51):FICB组和PCIA组。术后FICB组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负荷剂量,然后接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方:0.25%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75 ml,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PCIA组连接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方:芬太尼10 μg/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10 min。2组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先按压镇痛泵,观察10~20 min,若VAS评分仍>4分,则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采用混淆评估法评估术后48 h内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和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24、48 h时,测定血清IL-6、IL-8、TNF-α和S100β蛋白的浓度。结果与PCIA组比较,FICB组术后谵妄发生率降低,术后24和48 h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各时点血清IL-6、IL-8和TNF-α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CB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筋膜 谵妄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传统石膏人类位固定与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人类位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随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取闭石膏组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完整资料的患儿62例共75髋,其中石膏组采用传统石膏固定方法30例共35髋,改良组采用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固定方法32例共40髋。纳入标准:首次确诊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年龄≤24个月;采取人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排除标准:复位年龄>24个月;闭合复位失败;外院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临床资料不全或随访时间低于24个月。对全部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统计患儿拆除石膏时发生烦躁、焦虑以及皮肤压伤的情况。男女比例、优良率、患儿烦躁、焦虑、皮肤压伤发生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儿年龄、体重、随访时间及髋臼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önnis分度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石膏组平均随访时间(31.2±4.2)月,改良组平均随访时间(32.2±5.5)月,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87,P>0.05)。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石膏组优良率88.6%,改良组优良率为87.5%,组间优良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石膏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7.1%,改良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2.5%,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在石膏并发症皮肤压伤上,石膏组与改良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但在拆除石膏时引起患儿烦躁、焦虑的情绪上,改良组显著低于石膏组(χ2=43.75,P<0.01)。结论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人类位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传统石膏固定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但显著降低了患儿在拆除石膏时的烦躁、焦虑,同时完全避免了石膏锯的使用与相关风险。

  • 标签: 髋脱位 儿童 石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8±10.5)岁(范围33~72岁),左侧13髋,右侧17髋,均接受初次单侧THA。在完成髋关节图像手工标注的基础上,训练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患者髋关节CT骨质进行分割,而后识别骨盆解剖标志位点,并对骨盆位置进行矫正并模拟安放髋臼杯,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s(DOC)、平均误差等参数对上述步骤的精度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人工智能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使用该算法与Orthoview二维术前规划软件分别对患者髋臼杯大小进行规划,将两组规划结果与已完成的实际手术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从而回顾性验证本算法的规划效果。结果在算法方面,与其他经典分割网络相比,G-net网络可更精准的完成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质的分割,DOC为92.51%±6.70%,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robustness),点识别网络平均误差为0.87个像素值。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组完全符合率为96.7%(29/30),较Orthoview组的73.3%(22/30)高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深度学习技术可精准分割患者髋关节CT图像,识别髋关节特征点,人工智能THA髋臼杯放置算法与传统二维术前规划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算法有望实现准确、快速的THA三维术前规划。

  • 标签: 人工智能 学习 神经网络(计算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规划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