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针对叶狂和潘海华(2012b)试图证明“把”字句是平行于作格语言逆被动句的说法提出事实和理论两方面不同的意见。首先用事实说明汉语的“把”字句不一定是针对宾语的一种句法操作,然后分别从句法成分和论元角色两个角度论证“把”字的宾语也不一定是句法降级,从参与者、影响性、有定性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把”字句的高及物性。此后,文章在吕叔湘(1987)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证据论述汉语不是作格语言,讨论了受格与作格选择的话语功能动因,揭示了被动式与逆被动在各自所处的语法系统中分别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过程。与被动态和逆被动态进行全方位比较,汉语“把”字句各方面的句法语义特征都与这两种语法过程渺不相涉。通过汉语“把”字句的实际运用统计观察,得出“把”字句在汉语中系统性价值的结论。

  • 标签: “把”字句 逆被动 作格的话语动
  • 简介:任何语言学理论体系都不能缺少自己的理论基石——语源(关于语言的初始样态)。如果一个新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语源,旧的语源必然填补这个理论空白,并悄然成为它的理论基石,从而导致这个理论自身新理论与旧基石的深刻矛盾。索绪尔划时代的“符号价值系统”语言未能在20世纪真正确立,因为它的理论底层是隐藏极深的源自轴心期的“词源”语源预设。“词源”语源预设必将导致源自轴心期的分类命名集语言。彻底清除“词源”语源基石,建立超越轴心期的崭新语源,实现符号价值系统观与语源的统一,将成为21世纪语言学实现重大突破的突破口,也将开启语言学的再创时代。

  • 标签: 语言学 轴心期 语言观 语源观 超越
  • 简介:摘要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将核心价值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既承担着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作用,又肩负着教化人的使命。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
  • 简介: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由大众传媒所操控的符号社会,在此,人们消费的对象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化为符号价值,而符号本身的系统相关性,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是由无限的符号所建构起来的“拟象世界”。但是,在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其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象世界;解构终极价值,建构符号价值;解构权利法制系统,建构消费符号系统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是以解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为代价的。

  • 标签: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大众传媒 符号操控 本体虚无
  • 简介: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活动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较为重要的命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整体布局中,高中体育学科的教学功能不仅仅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该自觉承担学生思想价值教育的责任,而在学科教学的这一过程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命题,作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而言要着力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达到高度的融合,这是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体育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有效的实现途径。

  • 标签: 新课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体育教学 渗透
  • 简介:摘要20世纪60年代,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一经出版就成为最畅销的图书并且于同年荣获普利策奖。直到今天,这部小说还在不断出版,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除了常被论及的种族主义主题和人性主题,小说还有一个更深的主题——成长主题。作家哈珀李通过描绘一个美国南方一个深受种族隔离之害的小镇上几个孩子的生活及成长,向读者表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儿童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有巨大的关系。

  • 标签: 儿童教育 种族主义 道德 成长
  • 简介:在众多研究汉语修辞学史的专家学者之中,论到专注良多,用力甚勤、著作最富的,当非宗廷虎先生莫属.宗先生是陈望道先生的高足,早年即已在修辞学方面扎下了深厚的根底.自一九七九年起开始进行汉语修辞学史的系统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汉修辞学史》三册专书,由古典到现代.对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作下了一番振叶寻根.澜索源的工夫,使汉语修辞学史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体系,同时为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莫下了深厚的基础。

  • 标签: 《汉语修辞学史纲》 评价 中国现代 系统化研究 专家学者 陈望道
  • 简介:文化问题究其实质就是意义生产传播与解释的问题,道家在对道与言的体察反思中看到了"言"对"道"传释中的不可靠性,而马克思看到了人类劳动实践的能动性,从认知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符号能力及其积极意义。道家结合现实社会的文化背景力图恢复到人类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这一理想图式之中,而马克思则紧扣实践这一核心概念将符号界定为主体联系客体的媒介,关于符号的概念也因此而逐渐明晰。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真正达到道家意义的"自然"。

  • 标签: 道家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文化 伦理
  • 简介:Langacker在建立认知语言学基础时,主张将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Language)看作常态的语言,并提出“应把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LiteralLanguage)放置在同一个连续统中研究”的理念。本文结合汉语修辞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对以Langacker为主的语法学者有关修辞性语言的观点进行梳理、评述,揭示修辞性语言的本质,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 标签: 修辞性语言 直陈性语言 连续统
  • 简介:摘要本文从影响价值形成的宗教、近代历史角度说明东南亚国家(泰国)与中国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从跨文化认同理论和中国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来说明应该如何从中国视角处理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流。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 东南亚 跨文化认同 和而不同
  • 简介: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 标签: 比较文学 修辞学 雅可布逊 语言传递模式 名实之辩 哲学对话
  • 简介: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全国上下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员工道德素养
  • 简介:语文辞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有树立辩证的规范,从理论上搞清楚辞书规范与国家规范标准的关系,在辞书编纂中妥善处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语文辞书的规范原则,恰当地选择语文辞书实施规范原则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辞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语文辞书的编纂质量.

  • 标签: 语言文字规范 辞书编纂 规范原则 编纂质量 辩证规范观 中国
  • 简介:“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是两岸的语文生活现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背景下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和研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都需要一个视角的转换。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化现象;反映“一语两话”语言实际的新型词典的编纂;“两话”在交流中的融合趋势以及两岸在语言规划项目上合作的可能性等。“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的语言观念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需要文化基础的构筑,新视角下的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的设计,将对此有所贡献。

  • 标签: 两岸 一语两话 一文两体 差异 扩容 词典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