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杨义先生的《感悟通论》,是中国系统全面阐释感悟学的第一。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以为杨义先生的学问正是达到了这最高的境界,将铅华洗却,余留清明澄澈之论述;复抽丝剥茧,独存光明正大之心境;再此扬彼弃,苦思之后得出明晰。杨义先生正是在含英咀华、古今参证,体悟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标签: 感悟 先生 杨义 通论 阐释 灯火阑珊
  • 简介: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构成之一。卫国战争伊始,以俄罗斯作家为主体的苏联作家们就表现出了对苏维埃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在《真理报》上发出倡议:“每个苏联作家都准备为抵抗我们祖国敌人而进行的神圣人民战争献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经验、全部的才华,全部的热血。”一大批杰出的作家都积极响应苏维埃祖国的号召,或亲赴前线,或坚守后方,用文学为武器向法西斯开火,以爱国的激情篇章激励将士斗志,鼓舞人民士气,用正义的精神力量参与卫国战争,助力苏联胜利。

  • 标签: 苏联卫国战争 抒情诗 战争文学 苏联作家 反法西斯 人民战争
  • 简介: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艺术的抽像,是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中质的变化,是思维的“飞跃”。抽像,是艺术家智慧、才华的体现。我们把艺术的抽像提高到这一高度,并不意味着否定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意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艺术不等于自然科学,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通过客观事物来抒发艺术家的感情、理想和幻想……。在这一观点上,西方画家似乎要比中国画家表达得更直率些。

  • 标签: 中国画家 中国画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 认识过程 中质 不等于
  • 简介:感谢三晋出版社的朋友,在省图书大厦组织这么个讲座。三晋社给我出了两本书,一本叫《我比前贤路已宽》,一本叫《读书做人谱》。这么说似乎不妥,因为两本书里,只有《我比前贤路已宽》是我的,另一本《读书做人谱》,是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新繁人龙炳垣先生写的,我只是做了些释义。龙先生的,有三万字,现在全书十八万字,简注一万多字,释义当在十四万字。

  • 标签: 一本 山西人 人谱 同治年间 魏公 名人传记
  • 简介:吕荧有次对我说,胡风说他是书呆子.如今看来,胡风自己才是书呆子.这书呆子并非指只会死抠本本,食而不化;而是指一门心思投入自己所认定的理论主张,碰鼻头不转弯,一点不懂政治和人际关系间的机关窍坎.但倘有人当着胡风的面说他不懂政治,他肯定不承认而且不悦,他以为执着诗,在诗的领域里坚韧战斗,忠诚于人民事业就是最高的政治.他只懂得原则政治,却不知人世间还有肮脏政治,原则政治里头也不免有肮脏政治.

  • 标签: 胡风 理论主张 吕荧 五十年 执着 肯定
  • 简介: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这是一本纪念一个特别的人的特别的。也许你不知道龙子仲是谁,但你肯定知道郭小川和王世襄,而《郭小川全集》《中国画论研究》的责任编辑,正是龙子仲;那本开启了当下中医文化热的奠基之作《思考中医》(刘力红著),责编也是龙子仲。

  • 标签: 纪念 《郭小川全集》 生命 中医文化 责任编辑 中国画论
  • 简介:彭洋赴梧书展开幕前两天,他亲自送来了请柬。对于这位来自邕江河畔的青年,起初我们并不抱多大的期望,因为彭洋是位作家,并不以书法传名。然而两天后,当我们步入展厅,我才知道先前的估计失误了——展出的作品不但形式感很强,而且极富个性。我徜徉其间,品味之余,会心良多,不吐不快。我以为,彭洋的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传统功力见长的文人气质型书法。

  • 标签: 书艺 行草书 形式感 三叠 文人气质 结体
  • 简介:《管锥编》中反复讨论艺术“虚而非伪”的复杂问题,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第一篇关于艺术表意真伪问题的符号学讨论。钱先生提出皮尔斯的“三方关系”,暗合从墨子开始的中国论家的意见,指出艺术表意“虚而非伪”、“诚而不实”,正是因为“无实指”却有意义。例如小说中“事奇而理固有”,虚中必有是的部分。钱先生借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中的“欲盖弥彰”手法,指出艺术实为假戏假看中真实的“莫逆”默契交流。

  • 标签: 虚实 真伪 “三方关系” 无实指 莫逆相视
  • 简介:一、革命历史题材与张笑天的创作张笑天以选材广阔、厚重,创作力强劲著称于中国文坛,是一位获得多方面成就的重要小说家、影视剧作家。他的中短篇小说色彩斑斓,一直保持着针砭时弊的锋芒与活力;他的长篇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汪洋恣肆,触角伸入现实和历史之要津与深层,以令人惊叹的手笔构筑起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其中,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剧作,尤其影响深远。自1981年初发表《佩剑将军》(与石征先合著),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电影剧作 张笑天 中短篇小说 电视剧作品 中国文坛
  • 简介:形式主义兴起于俄国,主张用“陌生化”的方式延长审美感知过程中的审美感受。钱钟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文学语言表现技巧的运用,尤其是在文学语言形式上,遣词用字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在文辞上的苦心经营;在作品章法结构和情节上,灵活调整,巧妙设计,达到新颖奇特、刻意求新的陌生化效果。

  • 标签: 形式主义 陌生化 表达技巧 章法
  • 简介:关于翻译,本雅明在《译者的使命》(DieAufgabedesübersetzers)中曾经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在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就像果肉与果皮一样紧密贴合、浑然天成,而在译作中,包裹着内容的形式就像一件遍布褶皱的黄袍,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这衣服上的褶皱正是译者在劳作过程中所留下的心血。本雅明使用这个比喻并非为了贬低译文,恰恰是为了颠覆我们对于翻译的传统观念。

  • 标签: 王家新 本雅明 语言形态 译文语言 中所 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