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柯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 标签: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评介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著述的中文翻译以及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研究的基本面貌和研究重点的转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代表人物,到拉康思想的继承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者。中国学者们不断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从而趋向齐泽克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汲取齐泽克的理论成果来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诸种问题的过程。齐泽克是“不能被整除的剩余物”,那个被整除的幻象挤压掉的余数/冗余物,才是批判性揭示社会现实的裂隙所在,是未来原创性思考诞生的母体(Matrix)。讨论他的著作在中文世界的传播、接受以及研究情况,亦是国内学界在“理论之后”的平淡时刻里,再度反思与探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一个契机。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正>1982年10月25日在西安陕西宾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筹备组举行了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季羡林同志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冯至、叶水夫、伍蠡甫、杨周翰、李赋宁、杨宪益、赵瑞蕻、王佐良、周珏良、廖鸿钧、谢挺飞、李明滨、夏仲翼、倪蕊琴。与会者回顾了1980年底成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以来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1)教学方面: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上海外院

  • 标签: 中文系 外国文学史 季羡林 南京大学 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外语不同领域研究人员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外语学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深化和繁荣外语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14年4月24——27日在合肥召开第二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会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承办。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外语学科 界面 年会 学术研讨会 英汉语比较
  • 简介:我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小学五六年级时,我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粉妆楼》、《包公案》等。虽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是小说情节动人,亦感到浓厚的兴趣。初中时,爱好中国现代文学,迷恋五四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喜欢读巴金、曹禺、郁达夫等人的书。

  • 标签: 文学研究 治学 六朝 《三国演义》 中国现代文学 《水浒传》
  • 简介: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的层面上来衡度,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接着1949年以前的“旧时期”往下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重新开始”,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封闭之后,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急迫需要紧密相连。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始终是在回应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展开的,换言之,伴随着反思和重建之艰苦历程的种种探索,始终要借镜一种帮助探索者打破民族封闭状态的世界眼光。

  • 标签: 文学关系研究 雷马克 中国比较文学 亨利 西方文化 民族文学
  • 简介:东欧文学是我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处于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控制,难以有所作为,因此自然也不被人们重视;二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些研究者认为东欧文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事实上,当代东欧文学不仅内容丰富、成绩骄人,而且极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是一件大有可为的工作。

  • 标签: 东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纳粹 反思
  • 简介:首次对《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用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所收92种元杂剧的用韵反映了元代语音的实际情况。从语音史研究的角度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杂剧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更具语料使用价值。

  • 标签: 脉本 杂剧 用韵
  • 简介:文学经典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媒介,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经典的文本历经人类历史的考验而不断被阅读,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认知的考量。但当下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妨碍了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我们认为只有以人文社科课程为重心、以阅读经典文本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重新回到经典阅读,这也是当下我们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最重要的路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 引导路径
  • 简介:<正>197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准确地说是9月23日深夜22点30分),当代拉丁美洲文坛上的巨星,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溘然长逝。关于他的死因,至今还不甚清楚。有人说他

  • 标签: 作品 文学创作 名字 作家 札记 智利
  • 简介:本文是“《今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的主题发言,主要考察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统治文学研究领域的纪念碑式著作,以此对比20世纪早期的欧美与20世纪晚期的中国,探讨它们在“文化现代性”思潮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化变迁 中国 美国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伊什梅尔·里德和菲利普·罗斯的学院派小说《春季日语教程》及《人性的污秽》再现了现代大学在种族、身份、性别、性和表征政治等问题上的文化多元主义诉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普特帕特身份认同危机及希尔克的身份认同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自身最终异变为"幽灵"的过程,探讨里德和罗斯对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之下"政治正确"的文化潜规则进行的反思。"政治正确"导致的"政治不正确"行为造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失败,而这正是文化多元主义本身暗含的危机。

  • 标签: 伊什梅尔·里德 菲利普·罗斯 身份危机 政治正确
  • 简介:中国科幻文学虽然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对其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直到21世纪才真正展开。近五年来,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频繁开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节节攀升,高级别的项目陆续获批,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甚至在对外交流方面走在了主流文学的前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锐学者参与其中。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科幻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