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1,因反复发作性抽搐半月余,水肿5d入院,患儿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神志不清,双眼睑眨动,面色发绀,伴口角及四肢小抖动,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十秒不等,缓解后精神欠佳,发作频繁,每天约10余次,不伴发热、呕吐、烦躁等症状。近5d发现患儿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逐渐加重。入院前5d开始吸奶量逐渐下降,大便稀,尿黄量可。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800g,胎盘情况不详,无窒息史。

  • 标签: 肾病综合症 先天性 发作性抽搐 双下肢水肿 癫痫 临床资料
  • 简介:患儿,男性,1d,因呼吸急促、口周发绀2h入院。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Apgar评分1min、5min均为10分,羊水清亮,无脐带绕颈,胎盘无异常。出生体重3650g。其母孕期未行系统产科检查,否认结节性硬化症及心脏肿瘤、心脏病家族史。查体:呼吸62次/min,足月儿外貌,哭声、反应一般,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出血点及瘀斑花纹,口鼻周及肢端发绀明显。

  • 标签: 横纹肌瘤 左心室 新生儿 APGAR评分 结节性硬化症 呼吸急促
  • 简介:1病例资料男,12岁5个。因"阴茎短小10余年,生长迟缓2余"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我院)儿科。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产时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3.5kg,身长50cm。否认母孕期疾病史及特殊药物应用史。生后在外院诊断为阴茎短小和左脚多趾畸形,1岁时行左脚小趾旁多趾畸形切除手术,阴茎短小随年龄增长未见明显改善。

  • 标签: BARDET-BIEDL综合征 病例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 儿童 阴茎短小 附属第一医院
  • 简介:先天性腹肌缺如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本文报告1例7岁单纯腹壁肌肉发育不良、一期修补腹壁成功的病例。患儿,男,7岁,系第3胎第3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g,无抢救窒息史。出生后发现脐部突出约2cm左右,屏气时出现,安静时可自行回纳。1岁左右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术后2个复发,术后21个(年龄33个)腹壁缺损直径扩大至14cm,

  • 标签: 腹壁缺损 一期手术 肌层缺损 先天性发育异常 肌肉发育不良 一期修补
  • 简介:患儿,女,38d,G1P1,足月顺产。因出生后排便位置异常入院。患儿出生后即被发现正常肛门位置未见开口,胎便自外阴部排出。孕期患儿母亲接受常规产检,未见异常。经口喂养耐受好,排便通畅,无腹胀。在外院"经阴道"(家长诉)置管后注入造影剂,可显影直肠。查体:腹平,无腹胀,无肠型,未扪及腹部包块。正常肛穴处可见色素沉积,未见开口,尾骨和臀部发育好。小阴唇内可见尿道和阴道开口。舟状窝处未见开口(图1A)。

  • 标签: 直肠阴道瘘 先天性无肛 足月顺产 位置异常 经口喂养 腹部包块
  • 简介:在运动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提到宝宝的智力,一般的父母立刻想到宝宝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事实上,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 标签: 智能开发 训练 智力发展 运动
  • 简介:目的提高对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的临床和基因特征的认识,并对BWS患儿的治疗和管理进行探讨。方法总结分析l例BWS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随访和基因检测结果,综合文献复习。结果女,5龄。有典型巨舌,火焰状红斑,双耳折痕,腹壁缺陷,内脏增大,新生儿期暂时性低血糖等表现,伴有妊娠期羊水过多、早产、母亲习惯性流产史、妊娠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和先兆子痢等。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S.MLPA)检测显示11p15.5区域印迹中心2区(IC2)KCNQl0T1甲基化位点丢失,确诊为BWS。于12龄行舌减容整形术+脐疝修补术,舌体明显缩小,脐部形状如正常儿童。随访13龄已能发单音节音,17龄已可发双音节音,血AFP正常,腹部CT未见肿瘤性病变。结论具有巨大出生体重、巨舌、新生儿期暂时性低血糖、腹壁缺陷的患儿应考虑BWS可能,通过MS—MLPA可明确BWS诊断。BWS患儿应长期规则随访,监测肿瘤的发生,并提供遗传咨询指导。

  • 标签: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印迹基因 过度生长 DNA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T1加权的信号强度和氢质子波谱(1H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1至2009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HIE患儿30名为HIE组,选择该院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10名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出生15d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①HIE组的后外侧豆状核信号强度高于或等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对照组后外侧豆状核信号强度低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对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额叶与基底核的乳酸/肌酐、谷氨酸盐/肌酐比值在HIE组中明显升高,二者的比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③后外侧豆状核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与1HMRS的乳酸/肌酐、谷氨酸盐/肌酐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MRI中后外侧豆状核与内囊后肢在T1加权上的信号强度对比对新生儿HI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与1HMRS相结合有利于提高HIE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磁共振 氢质子波谱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总结1例COL1A2新突变致胎儿严重成骨不全症(OI)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为胎儿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产检B超检查示OI可能的胎儿流产组织抽提DNA进行基因型分析,自行设计COL1A1和COL1A2所有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引物。利用Sanger测序法对胎儿行COL1A1和COL1A2基因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测序分析并行父母验证。依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对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结果胎儿的COL1A1和COL1A2基因均检测出变异位点。COL1A2基因检测到杂合突变(c.3142G〉T,p.Glu1048Cys)在寡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HGMD及Ⅰ型胶原蛋白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报道,结合胎儿父母验证为新发突变,对比公共数据库及在线预测软件预测该突变类型为致病突变。在HGMD专业版中搜索COL1A2,共检索到387个COL1A2致病突变,与21种疾病及其亚型相关。92%的突变引起OI或其亚型,还可引起Ehlers-Danlos综合征或其亚型。结合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本文报告胎儿符合Ⅱ型OI。结论产前通过超声影像结合基因分型诊断胎儿为COL1A2基因新发突变(c.3142G〉T,p.Glu1048Cys)所致Ⅱ型OI;COL1A2基因编码蛋白长链双螺旋的400~480氨基酸及MLBR3区域中甘氨酸被天冬氨酸或谷氨酸替代,多导致严重表型的OI;本文为产前准确预测胎儿结局、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COL1A2基因 成骨不全症 突变 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肺出血的治疗与预后。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2016在新生儿病房住院并诊断为肺出血的早产儿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2007~2011组(34例)和2012~2016组(72例);根据肺出血发生后使用的不同呼吸支持方法分为常频通气组(43例)和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63例);根据在肺出血之前未关闭PDA是否给予PDA结扎术分为未手术组(34例)和手术组(14例)。按照3种不同分组方法对患儿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2~2016组使用HFOV和PDA结扎术的比例高于2007~2011组(P〈0.05);2012~2016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2007~2011组,住院时间长于2007~2011组(P〈0.05);2012~2016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高于2007~2011组(P〈0.05)。HFOV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常频通气组,住院时间长于常频通气组(P〈0.05);HFOV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常频通气组(P〈0.05)。PDA手术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未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未手术组(P〈0.05);PDA手术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未手术组(P〈0.05)。结论HFOV和PDA结扎术的应用可使早产儿肺出血的生存率得到改善,但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 标签: 肺出血 治疗 预后 早产儿
  • 简介:患儿,男,6h,因生后气促5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腹产出生,出生体重2.3kg,否认宫内窘迫史和出生时窒息史,未作常规孕检,母亲39岁,患儿有一个姐姐,9岁,健康,否认有家族史。人院体查:T36.3℃,R587次/min,P136次/min,体重2.23kg,BP60/29mmHg,神清,头颅长,面窄,前囟平,皮肤无黄染,皮下脂肪菲薄,唇周微绀,呼吸急促.

  • 标签: MARFAN综合征 泌尿系畸形 出生体重 足月剖腹产 宫内窘迫 皮下脂肪
  • 简介:孕10依然不能放松胎教,因为10个的胎宝宝的发育已经趋向于成熟,大脑功能也越来越发达,胎教的效果越好,对胎宝宝越有益处。

  • 标签: 胎教 大脑功能 保健知识 健康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反复复发的LMV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女,9岁。因"腹痛、呕吐及腹泻2个"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逐渐加重,阵发性加剧,严重时似刀割样。随后出现呕吐及腹泻。呕吐物为胆汁样。腹泻初期为黄色水样便;之后呈墨绿色水样便,每日数十次,每次10-100mL,含黏液。无皮疹、口腔溃疡及脱发等。辅助检查:大量蛋白尿,ANA1∶320(颗粒型),抗SSA、抗SSB和抗RO-52均(+++)。诊断儿童SLE、狼疮性肾炎,甲基泼尼松龙(MP)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后予MP和羟氯喹口服,症状消失。治疗后2、12和14个,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腹部CT均见广泛肠壁增厚,增强后见"靶形征"和"梳子征",双侧肾盂、肾盏扩张伴全程输尿管扩张及膀胱壁增厚,诊断LMV。第3次MP冲击效果不明显,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未再发现LMV。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71230日,共检索到6篇英文文献,明确报告10例LMV,1篇文献报告12例次LMV(未提及病例数)。总结临床特征报告较为详细的6例和本文1例的临床特征。7例均为女孩,SLE和LMV诊断年龄9-16岁,均有腹痛和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各3例,血液系统受累(包括WBC低、贫血及PLT减少)、肾脏受累各6例;均ANA高滴度阳性,抗dsDNA升高6例,抗SSA、SSB抗体阳性5例,抗Sm抗体、ACL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各2例,均有补体C3/C4下降;均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6例予CTX冲击治疗,1例予利妥昔单抗;3例反复复发。结论儿童LMV罕见,多为学龄女童,可以SLE为首发症状,亦可在SLE持续缓解状态下突然出现,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胆汁样呕吐及排大量墨绿色水样便,确诊依靠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狼疮肠炎 儿童
  • 简介:患儿,男,10d。因发热、皮肤黄染、呕吐、腹泻3d入院。患儿G4P2,足月顺产,无窒息史,母亲36岁,妊娠0~6有密切农药接触史(包括有机磷、有机氮、有机菊酯、金属类等),有同胞兄弟1人,12岁,体健。入院查体:T38.6℃,生命体征平稳,皮肤中度黄染,双肺闻及痰鸣音,心脏听诊正常,肝肋下2cm,质软,肛门右侧可触及一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皮肤红肿,中心部位发黑,无波动感,穿刺无脓液。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0.07×10^9/L,Hb136g/L,PLT19×10^9/L;血生化示肝肾功能受损,CRP180mg/L;细胞免疫:淋巴细胞明显减低,T淋巴细胞比值增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增高,B淋巴及NK细胞比值减低;体液免疫(-),TORCH、梅毒、HIV、肝炎全套检查均阴性,B超示肝脾大,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胸腺发育不良。

  • 标签: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细胞比值 新生儿 T淋巴细胞亚群 实验室检查 肠系膜淋巴结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6岁,以“反复腹痛1余,黏液便10d”为主诉,于20161110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消化科。患儿3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40℃,热型无规律,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标签: 假膜性肠炎 艰难梭菌感染 消化科 黏液便 血常规检查 热型
  • 简介:时间地点201842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例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风湿科1病例报告1.1初诊病史报告(山东省立医院儿科李倩)患儿(出生日期2012816日)201621日(以下时间表示均简化为..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40.5℃),未见伴随症状,静脉治疗(具体不详)3d后好转。

  • 标签: 疑难病例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多中心 山东省立医院 病例来源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