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快速蔓延,人群普遍易感。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免疫、炎性反应及其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是造成患者肺损伤,导致病情危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既往研究发现,肺感染患者往往存在维生素D不足和血钙降低。活性维生素D除调节钙、磷代谢外,还与机体的防御、炎性反应、免疫调节和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预防和治疗肺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增加病毒复制和继发细菌感染。活性维生素D还能预防和治疗COVID-19康复中可能出现的骨坏死和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因此,应重视活性维生素D在COVID-19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维生素D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株(Delta株和Beta株)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3株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株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变异株 交叉中和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对NA活性检测使用底物的浓度和终止液类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数目以及细胞裂解剂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的病毒滴度,并与传统的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A活性检测法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5 μmol/L,最适终止液为0.2 mol/L Na2CO3。细胞数目为4×104个/孔,病毒感染48 h后,用0.5% TritonX-100裂解,检测细胞内复制病毒的NA活性,产生的相对荧光值最大。检测4批细胞基质培养的流感疫苗毒种病毒滴度,该方法与传统病毒滴定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NA活性检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病毒滴度的新方法,可用于生产过程中细胞基质流感病毒毒种的检定。

  • 标签: 细胞基质流感病毒疫苗 病毒滴度试验 神经氨酸酶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adenovirus receptor,CAR)在胸腺癌中的表达和溶瘤腺病毒H101抗肿瘤活性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胸腺癌组织和细胞中CAR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量。H101病毒感染Bcap-37、MP59和T1889细胞后,RT-qPCR和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法检测细胞中H101的表达及上清中病毒滴度。不同感染复数(MOI)H101感染T1889细胞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不同浓度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处理T1889细胞后检测细胞中CAR的表达量;TSA处理细胞后,感染H101,检测细胞中H101的表达量及病毒滴度,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SA处理或TSA+ERK激活剂TBHQ处理细胞后检测T1889细胞中MARK、ERK1/2的磷酸化水平和CAR的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胸腺癌组织中CAR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胸腺癌MP59细胞和T1889细胞中CAR表达量明显低于胸腺上皮细胞(TEC)和Bcap-37细胞(P<0.01),H101表达量及上清中H101滴度明显低于Bcap-37细胞(P<0.01);H101感染细胞48 h后,MP59和T1889细胞活性与Bcap-37细胞相比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不同浓度TSA处理后,T1889细胞中CAR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0.25 μmol/L TSA处理T1889细胞后,H101基因表达量和病毒滴度明显升高(P<0.05),MAP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不断下降,CAR表达不断升高;和TSA处理组相比,TSA+TBHQ处理组细胞内CAR蛋白质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p-ERK1/2/ERK1/2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TSA通过抑制MARK/ERK1/2通路上调CAR在胸腺癌中的表达,从而增强H101的抗肿瘤活性

  • 标签: 曲古菌素A MARK/ERK1/2 H101 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 胸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原核表达GII.P16型诺如病毒RNA依赖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和晶体制备。方法首先通过RT-PCR方法获得GII.P16 RdRp完整基因并将其克隆至携带His-Tag 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用IPTG诱导RdRp的表达,最后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His-Tag亲和层析和分子筛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分别使用体外酶催化实验和Hampton结晶试剂盒进行蛋白活性测定和晶体筛选。结果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RdRp,并大量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60 kDa的可溶性蛋白;经两次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体外酶催化实验显示RdRp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多种生长条件的筛选,获得了优质的RdRp晶体。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的GII.P16 RdRp蛋白及其晶体,为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和解析其晶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诺如病毒 GII.P16 聚合酶 活性 晶体
  • 简介:摘要本文中对第九届世界抗病耻感大会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次大会主要围绕精神卫生领域中存在的病耻感与歧视展开讨论,并分享了一些高收入国家在抗病耻感方面的成功经验。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精神卫生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参会。本次会议为今后克服寻求精神卫生服务的阻碍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与启发。

  • 标签: 精神卫生 偏见 病耻感 会议纪要
  • 简介:摘要瘢痕是创面愈合的必然的病理过程,创面愈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瘢痕形成的机理很多。作者认为真皮缺失、炎症、细胞生物行为是瘢痕形成主要原因。生物材料可以通过真皮替代,创面微环境炎症的调节,愈合细胞的行为学调控在创面修复期来抑制瘢痕的形成,达到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的目的。

  • 标签: 损伤 创面修复 瘢痕 生物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羔羊胃维生素B12胶囊原料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用0.9%氯化钠溶液提取,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采用二乙基氨乙基纤维素52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离、纯化凝乳酶和胃蛋白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HPLC分析原料药的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依次用水、磷酸盐缓冲液和碳酸氢钠完全提取原料药,并进行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消除活性测定。利用热水提法提取原料药中的糖蛋白,测定其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的促生长活性,分别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结果纯化得到2种不同离子强度的凝乳酶F6-2、F7-2和胃蛋白酶F7-1的酶活力分别为27 557.10、17 532.60和17 728.15 U/g;SDS-PAGE分析显示3种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相似,为35 000~40 000。原料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3.03%。当样品浓度为5 g/L时,3种提取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37.80±0.45)%、(23.20±0.78)%、(62.80±0.74)%; 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57.87±0.55)%、(5.03±0.25)%和(26.67±3.10)%。糖蛋白提取物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均有促生长作用,其中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粪肠球菌的促进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蛋白的蛋白质链由15种氨基酸组成,多糖链由葡萄糖和乳糖2种单糖组成。结论利用多种色谱方法从羔羊胃原料药中分离、分析到至少2种凝乳酶和1种胃蛋白酶成分;原料药富含抗氧化活性成分;羔羊胃中糖蛋白成分具有体外促益生菌生长活性

  • 标签: 羔羊胃 凝乳酶 抗氧化活性 益生菌活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伍智勇 徐孟 贾李佳 曹影 刘翟 刘海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1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1,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1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宁 530004
  • 简介:摘要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呈现愈演愈烈、愈发愈快的趋势。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宿主免疫调控机制,解析病毒与宿主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监测病原病毒与防治病毒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转录组测序是一类在RNA水平上关注基因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表达特征的技术,是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和研究mRNA差异剪接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的成熟,转录组学研究向着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方向发展,逐渐从理论研究领域向临床实验室过渡,改变着临床工作人员对病毒病毒病的传统认知,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病毒转录机制、病毒与宿主的免疫互作、追踪疾病进展以及抗病药物研发等方面研究。本文主要对宏转录组的技术流程、常用软件以及病毒病毒病方向的应用场景进行综述,并对细胞群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核转录组以及空间转录组的方法与应用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病毒转录机制研究与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学参考。

  • 标签: 病毒 宏转录组 细胞群转录组 单细胞转录组 单细胞核转录组 空间转录组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参麦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活性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高通量分子对接技术,从TCMS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及Targetnet数据库中检索参麦注射液的化合物和预测靶点,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coronavirus pneumonia"相关基因,与化合物作用靶点共有的部分构建靶基因间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DAVID6.8进行基因功能、通路富集分析;通过PDB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的晶体结构,采用AutoDock Vina和Python脚本进行高通量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27个化合物和224个靶基因,鉴定出干预冠状病毒的15个核心成分与15个核心靶点,分别为CASP3、NOS2、PARP1、CASP8、NOS3、BCL2、ADA、OPRM1、TGFB1、TLR9、ACHE、SLC29A1、BAX、ADK、PNP。核心靶点主要作用于肺结核、癌症通路、乙型肝炎、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虚拟筛选后得到与冠状病毒相关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薯蓣皂苷元、豆甾醇、β-谷甾醇、人参皂苷Rh1苷元。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参麦注射液干预冠状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为参麦注射液治疗COVID-19提供参考。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虚拟筛选 分子机制 薯蓣皂苷元 豆甾醇 β-谷甾醇 人参皂苷Rh1苷元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现场应急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传统的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利用国产快速一步法RT-PCR试剂盒,结合magnetic induction cycler (Mic) qPCR仪,建立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快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利用三种病毒体外转录RNA及模拟样本、其他相关病毒临床样本及健康人血标本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验证。结果相较于传统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此方法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可在35 min内完成检测。SFTSV、DENV、HTNV的最低检出限均小于100拷贝/PCR,与模拟对照样本及其他病毒临床样本无交叉反应,模拟阳性样本验证均可检出,且各组验证结果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快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对于现场应急检测和媒介生物标本筛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登革病毒 汉滩病毒 快速荧光定量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微流控与荧光定量RT-PCR技术建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以实现这4种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ZIKV的NS1基因、DENV和YFV的NS5基因以及CHIKV的E1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4组特异性引物探针;用体外转录RNA评价方法的灵敏性;用其他病毒核酸评价方法的特异性;ZIKV、YFV、CHIKV检测方法采用模拟阳性样本,DENV检测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进行验证,并与传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ZIKV、DENV、YFV、CHIKV4种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分别是14.57拷贝/μl、94.27拷贝/μl、8.25拷贝/μl、223.19拷贝/μl;4种检测方法与其他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ZIKV、YFV、CHIKV模拟阳性样本检出率为100%,各浓度检测Ct值的变异系数均在2%左右;20份DENV临床患者标本检出率为100%,与传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ZIKV、DENV、YFV、CHIKV微流控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25 min内即可完成1次检测,可适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与早期诊断。

  • 标签: 微流控荧光定量RT-PCR 寨卡病毒 登革病毒 黄热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 简介:摘要1972年,诺如病毒被发现,此后被确认为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及暴发的主要病因之一,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50年来,人们对诺如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病原特征等有了较深入认识,但迄今未能建立有效的体外培养和实验动物模型,导致其感染和致病机制研究受限,也无特异的疫苗和药物上市。随着轮状病毒疫苗的全球普及,诺如病毒成为继轮状病毒后又一亟待控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诺如病毒 急性胃肠炎 疫苗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269例HIV感染者,将其分为HIV单独感染组和HBV合并HIV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ART启动时和ART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36、48和96周)的肝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IV单独感染组145例,HBV合并HIV感染组124例。ART启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t=9.566)、丙氨酸转氨酶(t=-4.652)、总胆红素(t=-25.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与HBV合并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05.9±156.9)/μL比(266.2±172.5)/μL、(388.5±226.1)/μL比(380.8±287.4)/μL、(369.5±191.4)/μL比(453.6±179.6)/μL;ART后48、72和96周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值为121.0(-52.5, 144.5)/μL比156.0(-35.8,185.8)/μL、139.0(-116.0,176.8)/μL比114.5(-59.5, 229.0)/μL、-91.0(-110.0, 153.3)/μL比-94.0(-130.8, 114.3)/μ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16、-0.066、-1.414、Z=-1.715、-0.802、-1.602,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的HIV RNA抑制率分别为89.7%(130/145)、96.6%(140/145)和96.6%(140/145),HBV合并HIV感染组分别为87.1%(108/124)、92.7%(115/124)和94.4%(117/1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0.053、0.017,均P>0.05)。ART后第2周、第4周HIV单独感染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3.4%(5/145)、6.2%(9/145),低于HBV合并HIV感染组的21.0%(26/124)、13.7%(17/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1、4.309,均P<0.05);而第8周[10.3%(15/145)比9.7%(12/124)]、第12周[9.0%(13/145)比9.7%(12/124)]、第24周[9.7%(14/145)比8.9%(11/124)]、第36周[9.7%(14/145)比10.5%(13/124)]、第48周[8.3%(12/145)比8.1%(10/124)]、第96周[2.8%(4/145)比0(0/124)]的肝功能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0.040、0.049、0.051、0.004、3.472,均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对HIV感染者的ART效果无不良影响。

  • 标签: HIV 肝炎病毒,乙型 同时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检测杜贝病毒(dugbe virus,DUGV)、盖勒尤卜病毒(qalyub virus,QALV)和蒂亚福拉病毒(thiafora virus,TFAV)等三种内罗病毒基因组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方法收集、整理,比对、分析在公共数据库发布的三种病毒基因组S节段核苷酸序列,确定检测靶标,利用生物信息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优化检测程序,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利用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的模拟样本、其他病毒感染标本、病毒株和正常人血标本比较评价所建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重复性特征。结果所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均可有效扩增检测病毒靶标RNA,检测限分别为160 copies/μL,20 copies/μL和10 copies/μL,检测科萨努尔森林病病毒、乙型流感病毒BV和BY型、甲型流感病毒H3N2、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和塔西那病毒样本无非特异性扩增,三种内罗病毒相互间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分析显示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DUGV、QALV和TFAV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可用于相关临床样本、媒介、宿主动物标本以及进出口物品筛查检测。

  • 标签: 内罗病毒 杜贝病毒 盖勒尤卜病毒 蒂亚福拉病毒 实时荧光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是否通过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信号通路引起足细胞焦亡。方法采用小鼠肾足细胞过表达HBx基因来模拟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将足细胞分为以下5组:空白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对照慢病毒)、HBx过表达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HBx过表达+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NLRP3 siRNA)、HBx过表达+ROS抑制剂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添加ROS抑制剂)。电镜下观察足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 assay,DCFH-DA)法检测ROS的生成;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足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分别检测胱天蛋白酶1(Caspase-1)酶活性、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如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焦亡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esmin和Nephrin的表达。结果HBx过表达慢病毒成功感染足细胞后,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发生焦亡相关形态学改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Bx过表达组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Hoechst 33342染色发现HBx过表达后细胞核浓缩;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证明HBx过表达后足细胞发生了焦亡;焦亡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均P<0.05);Caspase-1酶活性、乳酸脱氢酶和Desmin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而NLRP3敲低或ROS抑制减弱了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焦亡以及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ROS/NLRP3通路在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焦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活性氧 NLR家族,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细胞焦亡 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 作者: 李镯沛 朱凤才 李靖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1166,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肠道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0,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1166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评价所,南京 210000
  • 简介:摘要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各研究机构对新冠疫苗的研发。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多种技术平台的新冠疫苗中,重组病毒载体类疫苗表现出较好的免疫原性优势和效力,但同时出现的疫苗安全性和载体预存抗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概述重组载体疫苗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历程,梳理当前不同重组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并阐述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重组载体类疫苗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病毒载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疫苗 预存抗体
  • 简介:摘要蝙蝠是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多种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及其病原体SARS-CoV-2的发现,再次引发人们对蝙蝠冠状病毒的关注。本文对蝙蝠来源冠状病毒与人冠状病毒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蝙蝠 冠状病毒 跨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