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8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及nCPAP治疗组(43例),治疗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V·O2max值,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治疗6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C-·PAP治疗组AHI[(27.5±6.2)比(6.8±1.2)]显著降低,LVEF[(0.45±0.07)比(0.48±0.05)]及VO2max值[(16.5±3.5)ml·kg^-1·min^-1比(19.2±3.4)ml·kg^-1·min^-1]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经鼻持续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已接受基础药物治疗的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通气功能、心功能和最大摄氧量。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破裂微泡介导的骨髓间充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52只随机均分为4组:超声组(US组):采用超声波经兔胸壁辐照;微泡组(MB组):经静脉输注微泡造影剂;超声微泡联合组(US±MB组):经静脉输注微泡造影剂后采用超声辐照破裂微泡;空白对照组:不予超声及微泡处理。各组取骨髓体外培养BM-MSCs。结扎兔左冠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h后对各组动物采取超声或微泡处理后(对照组不予处理),经梗死相关动脉注射BM-MSCs悬液。术后24h和4周,测量各组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术后4周,处死动物检测各组兔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兔新生血管数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术后4周,与US组、MB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US±MB组LVEDd[(12.77±0.65)mm、(12.97±1.00)mm、(12.78±0.71)mm比(11.71±0.54)mm]、LVESdI(9.63±0.57)mm、(9.92±0.90)mm、(9.69±0.51)mm比(8.39±0.32)mm]、IVST[(2.69±0.11)mm、(2.65±0.14)mm、(2.63±0.10)mm比(2.48±0.07)mm]和LVPWT[(2.74±0.19)mm、(2.66±0.12)mm、(2.68±0.16)mm比(2.51±0.11)mm]明显减小(P〈0.05或〈0.01),LVMr(5931.76±120.61)mg、(6022.35±116.87)mg、(6076.28±122.73)mg比(4930.66±172.30)mg]及LVMIr(2.17±0.19)mg/g、(2.24±0.07)mg/g、(2.33±0.25)mg/g比(1.83±0.01)mg/g3明显降低(P%0.01),新生血管数目[(4.0±1.61)个、(4.20±1.23)个、(4.18±1.72)个比(8.82±2.52)个]明显增多(P〈0.01),VEGF浓度[(0.

  • 标签: 心肌梗塞 间质干细胞移植 冠状血管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分析冠心病阴两虚血瘀证应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本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阴两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研究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治疗有效率、6分钟步行距离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阴两虚血瘀证患者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显著,既可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又可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气阴两虚血瘀证 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治疗效果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有文献报道[1],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统计数据,心衰发病率约在1%-12%.病程中易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其发病率高,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早期诊断指标,使诊治延迟,影响预后.近期相关研究[2]显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运载蛋白(NGAL)可作为早期预测AKI新型的特异性指标.NGAL能否早期预测心衰患者并发AKI的观点尚不统一,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心力衰竭患者 急性肾损伤 早期预测 并发 公共卫生问题
  • 简介:目的分析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发生颅内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颅内积的原始三叉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头部CT检查见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积。CT血管造影(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呈局限性突起,大小约21.6mm×5.1mm,鞍区扩大,其内显示有团块影,大小约28.6mm×39.2mm×34.5mm,与左侧颈内动脉突起关系密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孔处的原始三叉动脉瘤栓塞术,置入大小不等弹簧圈共17枚。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颅内积大部分被吸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原始三叉动脉瘤伴颅内积的患者罕见,经CTA和DSA检查可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有效并能在短期内使颅内积减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颅内积气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效果,探讨CPAP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68例,根据是否接受CPAP治疗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CPAP,均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减饱和指数(OD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总有效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ODI和LSaO2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DI:(16±6)%比(35±21)%,(26±15)%比(36±21)%;LSaO2:(88±6)%比(75±11)%,(80±8)%比(74±11)%;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ODI和LSaO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观察组ox-LDL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x-LDL:(487±90)μg/L比(548±77)μg/L,SOD:(111±10)kU/L比(94±15)kU/L,均P〈0.01]。(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HISS、BI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HISS评分:(5.2±2.2)分比(12.9±3.9)分;(7.6±3.1)分比(12.5±4.2)分;BI评分:(88±10)分比(52±30)分;(81±4)分比(58±30)分;均P〈0.01];观察组NIHSS、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1.3±0.4)分低于对照组(2.0±1.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2,P〈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2%(23/31)和48.6%(18/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5)�

  • 标签: 卒中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缺血性卒中 氧化性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