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手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血红蛋白(HGB)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行腹腔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组),另60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并发症,以及两组手术前后血清PA、ALB、TLC及HGB的变化。结果腹腔组手术用时长于开腹组(P〈0.01),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开腹组(P〈0.01),两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CRP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两组血清PA、ALB和HGB均较术前有上升(P〈0.05),且腹腔组改善程度好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TCL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腹腔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同时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干扰要少于开腹组,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营养状况 胃癌根治术 手术并发症 前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胃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翻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胃GIST接受腹腔下肿瘤切除手术的27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胃GIST外翻切除术(laparoscopictransgastrictumor-evertingresection,LTTR)组8例和腹腔胃楔形切除术(laparoscopicwedgeresection,LWR)组19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标本切缘、切除正常胃组织面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随访情况。结果术中LTTR组的手术时间较LWR延长[(70±9)分钟vs.(56±8)分钟,P〈0.001]。LTTR组出血量与LW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9±12)mlvs.(38±14)ml,P=0.942]。LTTR组的正常胃组织切除面积明显少于LWR组[(33.0±5.6)cm~2vs.(119.3±41.6)cm~2,P〈0.001]。术后两组均无胃出血、胃穿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无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发生。术后两组肛门排气时间[(2.4±0.5)天vs.(2.3±0.5)天,P=0.842]、进食半流时间[(3.5±0.5)天vs.(3.0±0.8)天,P=0.07]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4~31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腹腔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无黏膜溃疡改变的胃GIST患者,其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胃壁组织,能有效减少胃腔狭窄、梗阻发生率,是腹腔胃楔形切除术的有效补充术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胃肠间质瘤 外翻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诋(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眠(1250.25±170.67)元/次.P=0.039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耐高压PICC导管 增强CT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纤维蛋白原(FIB)(FIB-NL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NLR、FIB水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等.根据FIB-NLR进行分组,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0分组(n=44),FIB〉4g/L或NLR〉3.5的患者为FIB-NLR1分组(n=36),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2分组(n=24),比较不同组别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结果果FIB-NLR0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3%(43/44)、95.45%(42/44)和90.91%(40/44);FIB-NLR1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2%(35/36)、94.44%(34/36)和83.33%(30/36);FIB-NLR2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20/24)、70.83%(17/24)和66.67%(16/24).FIB-NLR2分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FIB-NLR1分组和FIB-NLR0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FIB水平、NLR及FIB-NLR评分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IB-NLR可作为临床上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必要检测指标之一.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纤维蛋白原 乳腺癌 预后
  • 简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病,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以致早期诊断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内的普及,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有所提高,现对我院1996年~2006年底收治4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内特点、病理类型、好发部位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胃镜检查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并比较39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4.521,P=0.03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t=36.131,P〈0.001)、肿瘤直径(t=7.235,P=0.007)、局部浸润深度(χ-2=17.531,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χ-2=4.366,P=0.037)是影响保肛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47.59,95%CI2.262-1001.326,P=0.01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539.28,95%CI15.165-19177.534,P=0.001)、局部浸润深度(OR0.005,95%CI0.000-0.124,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OR0.019,95%CI0.001-0.601,P=0.024)是影响保肛的关键因素。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肿瘤直径缩小(P〈0.001)、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增大(P〈0.001)、局部浸润深度降低(P〈0.001)、淋巴结阳性率下降(P=0.020)。结论性别、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是影响腹腔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因素。新辅助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

  • 标签: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保肛术
  • 简介:自1991年Reich[1]成功施行首例腹腔肝切除术以来,因其符合现代外科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理念,一度受到关注和期待。然而,在最初的十余年时间里,该技术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用,适用范围局限在肝脏左外叶及容易显露的肝脏边缘区域的病灶。

  • 标签: 肝切除术 腹腔镜肝切除 血流阻断 微创理念 腔镜 肝实质
  • 简介:经唇下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已是一个成熟的术式,近年来经单鼻孔入路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应用并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内技术的应用,使得经单鼻孔蝶窦人路切除垂体瘤手术日趋简化完善。本文报道我们与耳鼻喉科医师密切配合,采用鼻内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的初步体会。在鼻内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下行垂体瘤切除,最后鼻内下鞍底重建。结果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GH型腺瘤大部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PRL型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

  • 标签: 垂体瘤手术 手术切除 单鼻孔 鼻窦镜 鼻内镜下 改良翼点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下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腹腔下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NSRH组)和腹腔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组),分析术后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SRH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拔出尿管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LRH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比较:LRH组患者术后伴有更明显的间断排尿、腹压排尿、尿失禁、尿潴留症状(P〈0.05);对于尿频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下保留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保留神经功能 根治性子宫切除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手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术前24例均进行三维CT病变定位。术前均在门诊进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scores,ASES)功能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功能评分、及满意度评估;术后门诊随访时,再行同样的功能评估。术中发现24例钙化灶位于冈上肌腱,均行钙化灶清除术、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所有患者术中均取部分沉着物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伤口平均长度为0.53cm。病理结果显示为钙化物沉积形成实体,大量炎性细胞增生。24例术后平均随访(21.6±12.2)(3~40)个月。ASES评分由术前的(50.42±10.10)分提高至术后的(86.50±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P=0.00)。肩关节上举由术前(83.75±12.99)°增加至术后(136.67±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P=0.00)。肩关节外旋由术前(22.92±9.20)°增加至术后(38.3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0)。满意度由术前(3.25±1.26)分增至术后(8.0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P=0.00)。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75±1.33)分减少至术后(2.25±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2,P=0.00)。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在关节下作钙化灶清除、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度。术前进行三维CT能很好地评估钙化物沉积的位置。

  • 标签: 肌腱病 关节成形术 关节镜 肩关节
  • 简介:目的调查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研究原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测定45例原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腔手术与开腹手术生存质量的不同.结果患者术后GLQI评分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随病理分期增高,患者GLQI总分、心理情绪状态、生理功能状态及主观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男性患者在GLQI总分及生理功能状态上均优于女性患者(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社会活动状态及主观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2周腹腔组在GLQI总分、生理功能状态及主观症状方面优于开腹组(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及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3个月以后,腹腔组在GLQI总分及主观症状优于开腹组(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生理功能状态及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性别及手术方式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病理分期早优于分期晚的患者,男性优于女性,腹腔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 标签: 胃癌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内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早期喉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海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鼻内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12例早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需行气管切开,出血3-8ml。术后4-7d出院。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内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早期喉鳞状细胞癌操作简便,安全、微创。

  • 标签: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内镜 喉鳞状细胞癌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在内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下行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CI:1.072~1.647,P=0.009)、吸烟(95%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CI:1.113~1.51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vs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 标签: 阿司匹林 结直肠腺瘤 化学预防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接受腹腔手术治疗(腹腔手术组);26例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长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手术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手术组略长,但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所清扫的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具有传统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早期胃癌 胃癌根治术 疗效比较
  • 简介:结肠穿孔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研究的目的为分析近年来临床上通过结肠下治疗疾病时导致的医源性结肠穿孔。日本的4家肿瘤研究中心,回顾性调查每个中心的医疗文件记载中有关内窥镜检查的数据库。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获取相关资料。我们评估那些数据,包括近年新发展的治疗操作,例如内视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下金属夹。

  • 标签: 结肠穿孔 镜下治疗 医源性 多中心研究 日本 内窥镜检查
  • 简介:目的通过对患者在经椎间孔内术后不同时期回归社会生活的随访分析,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时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68例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内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8~53岁,平均38岁。其中7例(10.3%)4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A组;31例(45.6%)在4~8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B组;30例(44.1%)在术后8周后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为C组。随访三组术前、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评分,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78±0.14,术前ODI评分0.70±0.01,术后6个月VAS评分1.53±0.14,术后6个月ODI评分0.13±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A组2.43±0.53,B组1.42±0.85,C组1.20±0.89,A组与B、C两组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实施经椎间孔脊柱内手术的患者,4周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并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及就医感受。

  • 标签: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盘移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气胸辅助单孔或多孔胸腔下胸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人工气胸辅助胸腔下胸腺切除术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常规胸腔手术的41例患者比较,分析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胸管引流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人工气胸辅助胸腔手术组与常规胸腔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79.3±20.7)min、(82.6±31.5)min,胸管引流时间分别是(1.5±0.7)d、(1.2±0.9)d,胸管引流量分别是(138.2±26.5)ml、(150.6±38.2)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7.5±2.6)d、(8.2±3.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胸辅助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次,较常规胸腔手术组的12例次显著减少(P〈0.05);合并肌无力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人工气胸辅助胸腔下胸腺切除术是可行有效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人工气胸 纵隔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与开放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住我科的67例腹腔辅助胃癌根治术及同期70例开放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及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09.00±40.71min和133.25±37.45min(P〈O.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61.83±196.37ml和258.92±56.83ml(P〈O.05),平均排气时间分别为42.12±21.36h和64.92±31.58h(P〈O.05),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2.11±1.28d和3.56±1.91d(P〈O.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36±1.88d和8.28±3.48d(P〈O.05)。结论腹腔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在术中失血、术后早期进食,缩短住院日方面较开腹手术更有优势。

  • 标签: 腹腔镜 进展期胃癌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腹腔下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筛选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行腹腔肝切除的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无术后并发症组与术后并发症组。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肿瘤学特征以及术前、术中相关指标,分析腹腔下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8例)和非并发症组(10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38/138)。术后并发症与患者性别、年龄、ASA评分、AFP升高(〉400mg/ml)、恶性肿瘤、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大、输血显著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肝恶性肿瘤(OR=8.8,95%CI:2.1~36.6)、手术时间(OR=1.010,95%CI:1.005-1.012)及术中出血大于1000ml(OR=3.1,95%CI:2.0-7.5)是腹腔下肝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恶性肿瘤、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大于1000ml是腹腔下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肝切除应该在大的医疗中心并由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施行,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肝切除 外科手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增加以及胸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肺癌手术指征逐渐扩大,而肺癌的发病与吸烟相关,且吸烟指数与肺功能异常有明显关系,即老年人肺功能与吸烟量、烟龄、吸烟指数呈负相关。从解剖、生理的角度而言,肺切除对肺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有效肺组织的丧失和代偿肺过度充气。由于肺的代偿能力很强,切除少量肺组织对肺功能的影响有限,若切除范围较大,对肺功能的损害增大,且肺功能的代偿能力与年龄有显著关系,年龄愈大,代偿能力愈差。

  • 标签: 肺癌 手术 肺功能 肺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