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STEM素养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开辟了更广阔、更融合的视野。本文针对目前科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STEM素养为基准,从跨学科整合的机制出发,对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的重构,以改善当下的科学教学。在基于STEM素养的科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STEM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本质观教育,认识到STEM教育的功利主义动因,同时提供指向STEM素养培养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 标签: STEM素养 科学教学 审思 重构
  • 简介:分别对马克“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 标签: 马克思“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观 交往行为
  • 简介:道安在注释旧译时主要关注译文文、质与繁、简问题,主张繁简、文质不同风格的译文共存互相补益来彰显佛旨;而晚年主持译经时则主要关注翻译方法问题,主张直译以防译文有失。对佛祖的虔诚之心是道安关注佛经翻译之缘由,而角色转变则是道安翻译思想变化之主因。

  • 标签: 道安 翻译思想 评释旧译 主持译经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克的交往理论在马克主义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通过考察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交往的主要内涵,并预测到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历史将转变为世界历史,社会发展将呈现全球化趋势,从而得出在实现普遍交往的同时,共产主义也必然成为现实的科学论断。马克交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为我国在全球化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理论 当代价值
  • 简介:武汉大学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由时任校长的马克主义理论家李达创建的。1984年开始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1990年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2年“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获得马克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8月,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9月,获马克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理论学科 武汉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简介:葛兰西过分夸大社会实践在马克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将其不适当地提升至本体论层次,从而形成所谓实践哲学.以马克主义唯物一元论为背景理论框架,以经典作家的论述为依据,深入地批判葛兰西的错误认识,澄清实践、物质等基本范畴的辩证关系,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实践 物质 主体 认识 本原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论 中国实践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围绕马克主义的诞生及其以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试图阐明创新是马克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时俱进是马克主义的理论品质,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社会发展规律 理论发展
  • 简介: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和谐到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马克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阐述,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与自然 和解 当代价值
  • 简介:马克在中学时代思想活跃、兴趣多样,其思想在伦理视域中再现马克中学时代思想的“原道”——生活伦理思想。马克在中学时代既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也理性审视现实生活的辛酸苦辣,蕴含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愫和纯朴的道德情操。虽然如此,但他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个伟大思想的“前奏”,也为人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和真正的发生地提供一种本文性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生活伦理 宗教伦理 职业伦理 政治伦理
  • 简介: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初中品教学面临着课时少,分数低,学生家长不重视,考试压力大的客观实际。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标签: 思品课 自学指导法 模式初探
  • 简介:马克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有重要现实启示:要认识到自己选择职业的主体能动性具有正负二重效应;选择职业不要成为虚荣、名利、欲念、幻想等的傀儡;选择职业一定要考虑允许自己做出选择的社会生活条件;应该追求和选择“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 标签: 马克思 选择职业 当代大学生 启示
  • 简介:明晰学科特色是促进马克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学科形成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的特色主要有:在具有学术性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支撑学科;是不同学科点表现出的独特优势和个性特色。在学科建设中,要通过规范学科管理,汇聚专业人才,凝练研究方向,形成标志性成果来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特色 内涵
  • 简介:冯至先生的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他通过体验的诗学原则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自然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体验是其诗的内核,赋予生命与自然以全新的内在关联,并在伟人不朽的精神中,在现实苦难者身上,在瑰丽的大自然中使诗获得一种超越性,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他的诗有一种原野的双重视域即在参照中了解习以为常的东西的非常态,并把原野作为体验的精神之乡.原野意识应成为现代诗学上重要的诗学概念.

  • 标签: 冯至《十四行集》 体验 原野意识
  • 简介:绿色马克主义是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与马克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股学术思潮,其在当今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对绿色马克主义的简单介绍为起点,从其对马克主义的现代新发展、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新完善以及研究环境问题的制度维度新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绿色马克主义的新视野,揭示出其对制度与环境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批判。

  • 标签: 绿色马克思主义 环境伦理学 环境危机
  • 简介:日前,由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马克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经典著作与马克主义传播”论坛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召开。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魏海生,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以及马克主义经典文献与马克主义传播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会议,并就马克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的传播、马克主义传播载体和路径以及西方马克主义研究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 传播
  • 简介: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马克独辟蹊径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通过实践不断拓展、完善、提升的过程。马克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根本规定,解开了人的本质之迷,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 标签: 人的本质 实践 实践本质 根本规定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列斐伏尔、哈维等为代表的新马克主义者的空间研究开启了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的辩证批判视角成为空间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新马克主义空间研究的三个重点议题出发,梳理其空间研究的逻辑与脉络,一是对空间生产性的重点揭示,二是对空间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的强调,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展开对资本主义空间逻辑的分析和批判。

  • 标签: 社会理论 空间研究 新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认为,马克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 标签: 劳动 交往 分工 历史演进机制 分析 异化
  • 简介:高校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回应“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需要以马克主义生活世界观为指导,坚持以信仰的追索、尊严的重建为核心,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即由低级规范、范畴、观念向高级规范的逐层演化转变为对教育最高目的和价值的追问。高校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塑造一个独特魅力的人”这一最高目的和价值:即有效地引入“行为体验式课型”,实现实践双方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的直接感知;注重教学工作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积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在课内课外,着重培养每一个参与者的“实践情怀”和“百姓情怀”等。

  • 标签: 实践教学 探析 生活世界 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