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已是黄昏,雨滴带着古老的凉意和今天的热度。陵墓四周塔松的样子,像守墓人的子嗣静止不动,但又仿佛在向着天空赶路有什么样的天空需要永久守护,就有什么样的灵魂,需要送往湿漉漉的天空我忝列于凭吊者中间,想起他的诗歌里.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重大文学人物、政治人物的形象消解是近年的文化潮流,从神坛上走下来的历史人物无数,对杜甫的戏谑不过是最浅显程度的消解。合理的消解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缺乏建构。一方面,经济发展后的消费主义与文化上的消解、祛魅潮流一拍即合。另一方面,文化的无根和虚无让人无所适从,破除消解之后的空虚的唯一办法就是更加极端的消解。

  • 标签: 消解 杜甫 文化潮流 文学人物 政治人物 历史人物
  • 简介:衡评杜甫诗歌是王夫之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用扬杜或抑杜概括王夫之的态度都嫌过于简单。王夫之评杜,扬抑尊贬,杂出互见,立论多与众相异,因而也就较具有争议性,在杜学史上,很有其特色。本文就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 标签: 杜甫 王夫之 诗歌 诗论 立论 特色
  • 简介:杜甫贬放华州为时不到一年,所作诗歌与以后相较,数量不多。然此时不仅是弃职掾属走向布衣的转型期,也是诗歌创革的发轫期,尤其是把堂皇典丽的七律一变而为“白话七律”,而且以瘦病之丑化而为美进入审丑阶段,又从淳朴的友情与深挚的亲情感到温煦,而与官场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对于杜甫人生与创作道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贬放华州 白话七律 瘦病之丑 友谊亲情
  • 简介:文章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对杜与秦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杜甫 秦州杂诗
  • 简介:自北宋时王洙在《杜工部集记》中提出杜甫"陷贼"之说,至《新唐书·杜甫传》更为明确地表述为"为贼所得",关于杜甫在安史乱中的这段经历成了千年来学界的共识。然而,仅仅凭借诗歌文本及基本史料(比如《资治通鉴》)的细读,仍有可能打破杜甫"陷贼"的传统说法而作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新叙事。考察当时战局及杜甫"只身奔赴行在"的过程,可知杜甫实无"为贼所得"的可能性。杜甫其实是出于关切时局、心系朝堂的人臣情怀,在确认无性命之虞的情况下"潜回"长安。

  • 标签: 杜甫 陷贼 为贼所得 潜回长安
  • 简介:1984年,我在三台《县志》办工作期间,组织编辑过《杜甫在三台诗集》,相隔10年后,在1993年,与重华、云琪先生合作,编注了《杜甫梓州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收录了杜甫在梓州辖境妻阝县(三台)、盐亭、永泰(盐亭县东)、玄武(中江)、射洪(...

  • 标签: 杜甫 涪江 梓州 陈子昂 嘉陵江 金华山
  • 简介:摘要:杜甫诗歌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具有明显的悲剧意识,结局并不美好,给人以悲美之感。本文研究其悲剧意识的原因:情感、生活经历和事业。进而研究杜甫诗歌悲剧意识的内涵:政治悲剧、孤独思乡和社会悲剧。

  • 标签: 杜甫 悲剧意识 诗歌
  • 简介:杜甫与韦偃张志烈,张晓蕾苏东坡有一首《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区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有天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

  • 标签: 杜甫 《历代名画记》 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水墨画 张彦远
  • 简介:眼镜产生的历史有多长?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说唐代大诗人杜甫,那可是当时的文化名人,不至于买不起眼镜吧?可是文献中却记载着杜大诗人眼花得就像雾中观物,一片模糊。后来索性什么也不看了,只靠听读来继续自己的诗圣生涯。据此,有人断定,中国“古无眼镜”。

  • 标签: 眼镜 杜甫 大诗人
  • 简介:摘要: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与前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同,杜甫以描写现实为主。杜甫一生饱受动荡乱离之苦,加上其忧国忧民之志这必然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与叹息。《登高》这首杜甫晚年所做,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从《登高》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杜甫那紧锁的眉毛,那满脸的皱纹,还有那浩瀚天地中孤独的背影。这首蕴含了他太多的悲与愁,细细品读下来都是诗人眼里无法抑制的泪水。这首值得字字品味,去感受那一颗在浊世中漂荡的心,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感。本文主要分析杜甫与其千古名诗《登高》的文学影响。

  • 标签: 杜甫 《登高》
  • 简介:天宝年间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并作登慈恩寺塔成为文人圈一大趣事,历代儒雅诸流恨不能厕身其间。虽不能至,然历朝诗歌选集、诗话多有载录、阐释,尤其是宋代、明代以及清代。时代不同,诗文主张各异,登慈恩寺塔的阐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归纳,是为:宋代托兴以记事;明代象喻以臻妙;清代推崇杜甫,用韵渐多。

  • 标签: 登慈恩寺塔诗 选集 诗话 阐释 演变
  • 简介:摘要《登高》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是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写的。“全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这是杜甫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 标签: 风急常作客繁霜鬓浊酒杯
  • 简介:巩洛哀诗圣,飘零一瘦鸥。拾遗何所补,天阙不相酬。惨淡花溪月,凄迷江阁秋。归魂犹抱恨,湘水泣孤舟。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杜甫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关战争题材的多达百首。在这些诗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于不同性质的战争的不同态度。杜甫谴责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抨击祸国殃民的内乱,支持镇压分裂国家的战争,肯定维护国土完整的战争,表现了其进步的战争观。

  • 标签: 杜甫 战争 诗歌 唐王朝
  • 简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杜子美集无遣忧》:“余家有唐顾陶大中丙子岁所编《唐诗类选》,载杜子美遣忧一诗云:‘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受谏无今日,临危忆故臣。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隋氏营宫室,焚烧何太频?’世所传杜集,皆无此诗。

  • 标签: 杜甫 苦难 唐诗 辑录 资料
  • 简介:杜甫在诗歌中特别爱使用“安得”一词,共出现28次。这些“安得”类诗歌,集中彰显了杜甫伟大的人文情怀。这就是感同身受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国泰民安的虔诚祷祝、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刚勇品质。这些人文情怀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推演。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得”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杜甫精神品质的象征和缩影。

  • 标签: 杜甫 诗歌 安得 儒家精神 人文情怀
  • 简介:诗人心事,能感能发,与众不同。诗圣杜甫,生当唐王朝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无论其在封建盛世的动心之事,其在战乱之中的揪心之事,还是其在唐王朝逐渐衰败过程中的痛心、忧心之事,都显示出与那个特殊时代舍辙合拍、血肉相连。杜甫的悲剧人生,就是那个时代历史悲剧的写照与缩影。

  • 标签: 杜甫 心事 封建盛世 安史之乱 仁者情怀 悲剧人生
  • 简介:我国古代人类在聚居之处,不论城市或村落,一股饮水的来源常采用挖井,后来“乡井”,一词被人们习惯作为“家乡”的代名称。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凿井术的发明和应用,大约远在西周以前,著名学者徐中舒先生在《古井杂谈》一文中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土井,

  • 标签: 杜甫草堂 古井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