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应“四突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小学品德课教学应“四突出”

王道茂

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王道茂

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知识涵盖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领域,涉及学生个人、家庭、班级、学校等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感受、体验、探究、领悟和养成,就必须突出文外细节、现实生活、亲身实践和持续发展四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吸纳和提升的过程中整合知识与经历,丰富拓展原有的生活经验,回归生活,养成习惯。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四突出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在社会这个群体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不仅体现在职场上,更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的品德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在小事、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们觉得这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关系。

一、教材使用突出文外细节

翻阅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会发现该教材有一最大特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关注生活细节,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校园生活场景中有图书室、医务室、厕所、大队部、教师办公室等。一旁的小兔说:“让我们找出这些地方”。教材直接传递的信息,就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找到校园里各地点。但是,该课的教学真的就这样到此为止吗?当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如何体现?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深究之,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远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终结信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健康安全地生活”——“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才是关键所在。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说话”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话外之音”。探究“话外之音”则是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注重生活细节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一个细节: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二、课堂教学突出现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于案例、生活、情境等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就必须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和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只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动脑、动手,多看、多做、多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如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中,将自制的含有交通标志的动漫放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在情景中的行动线路及遇到的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同时,邀请交警进校园,与学生互动将交通手势现场演示,让学生真正弄清楚手势的意思。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三、学习方法突出灵活多样。

小学品德课的知识涉及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知识面广而且庞杂,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初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并学会做人。

针对小学品德课的上述特点,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现场试验、角色扮演、演绎推理、思维答辩、社会实践。可利用情境教学、故事激励,游戏娱乐等方式把学生引入课堂,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读、议、讲、演、评“等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这样就使得我的品德课堂既严肃又活泼,亦庄亦谐,兴趣盎然,使学生乐学好学。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习评价突出持续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学习评价,总是善意地指向存在的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建构起多元、立体的评价系统。成长记录袋评价克服了把终结性评价作为惟一评价的缺陷,以学生丰富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自陈量表评价尊重学生的隐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讨论日记评价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一边发言,为课堂讨论活动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思辨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6期.

2.翟瑞瑞.从细节入手实现高效课堂.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36bc610100ukmr.html

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