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评价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浅谈小学数学评价机制

孙亭

孙亭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张庄凤凰山学校255176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在数学思维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我认同感也就是自信心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年级学生还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特别明显,有的学生100以内的数还不会数,有的学生20以内的加减已经做得很熟练,尤其农村的孩子特别明显。会了的上课纪律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有的爱说话,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程。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教师要让他们“散发热量”,让他们数一数、说一说、当当小老师。这样,他们的精力集中了,教师也轻松了很多。

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在观察事物时只注意表面,观察得比较笼统,思维上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物质鼓励,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我在低年级教学时,为了促进课堂效率,我去买了一些小粘贴,每当学生在相同时间里做对了十道计算题、每当有的学生独立思考出难题,我都会奖励给他们小粘贴。当然,每个班都会有学困生,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降低难度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尝到胜利的甜头,增强学习的动力。

中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到了发展的过渡时期,从开始的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成抽象逻辑思维,其认知从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增长。学生心智不断成熟,自我尊重、获取他人尊重的愿望比较强烈,出现了较强的性格特征。活泼型的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为班级、为老师做事,但又常显出马虎、不能坚持到底的特点;安静型的学生做事细心,有持久性,但常常出现拘谨、胆怯、被动的性格特点。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征做出不同的鼓励。学生在做题时,教师要提出要求:“看谁做得又快又对!”“有的同学很棒!做完了知道检查。”在让学生做思考题时,我会用不同的语言鼓励他们,如:“我们班的学生很聪明,我相信大家一定能都做出来……”学生是有差异的,聪明的几分钟就能做出来,有些脑筋比较慢的一节课可能也不能做出来。为了让学生整体思维有进步,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当然,适当的物质鼓励也是必须的。

二、评价要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小组团结协作完成某项任务,来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

到了中高年级,学困生逐渐脱离了集体,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课堂作业不及时上交,家庭作业不完成,错了的题不改正……在这一阶段,还有一部分学生个性逐渐形成的基础上,心性浮躁。针对这一现象,要求教师从根本抓起,让小组长监督,书写不认真的要适当扣分或去掉红五星,不改错的要在组长监督下改正。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在课上给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解决一定的数学题,并给小组加分,让其他的成员去接受他、欣赏他,并能帮助他。

小组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其他成员的评价,从而建立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在这一评价中,学生可以通过评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现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学生评价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

在我们班,每个组都有一本记录本,上面记录着每位同学在每天课上的得分情况,有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计算题全对的人的得分,有的是回答问题对的得分,有的是家庭作业做得认真或能全做对的得分。当然也有减分的,上课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的减分,错题一半以上的减分等等。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监督,使学生之间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情景。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评价做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你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在于学生在教学中参与了多少、积极性是否得到更大的发挥。因此,这要求老师有效地引导,大力地表扬鼓励。

比如,刚进入一年级的新生,上课的自控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易调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我在严格要求学生上课纪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表扬鼓励:“司文迪同学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先举手,真有礼貌!”“现在大部分学生书写的数字很认真、仔细!你们真棒!”“李明宇同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这样会变得更聪明。”……不断的鼓励表扬,学生上课纪律有很大的改观。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了。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要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总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学生一生自信心的来源,需要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