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

林玲

林玲

摘要: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生动形象,具有诗情画意。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古诗整合,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是我们开展数学德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渠道。

关键词:古诗;简洁;对称;趣味;想象;整合

作者简介:林玲,任教于广西柳州市二中。

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数学恐怕是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和无奈的科目。数学教学向来以冷面孔著称,既听不见“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绿肥红瘦”,广大数学教师也为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苦恼。其实“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家丘成桐语)。社会在飞速发展,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如何改变数学教学的枯燥、抽象的现状,如何恰到好处地将数学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地课程整合,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笔者一直对中国古诗词很感兴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将数学与中国古诗进行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好古诗,有益于性情的熏陶;学好数学,有益于思维的训练,学好古诗与数学,你会从中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

一、借古诗品数学的简洁美

中国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无论是精研与粗读,真情与兴会,善美与高格,对偶与排比……,常常与数字有着深广的联系。古人留给我们丰富文化遗产,不论是诗、词,还是曲、赋,其中的佳句名作如林。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诗中间往往嵌镶数字。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古诗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我国科普大家郑公盾老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专门文章介绍数字古诗,郑老先生特别提到的一首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短小的古诗巧妙穿插应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很好地描绘出恬静、平和、纯朴的田园风光。

二、借古诗品数学的对称美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缺少数是难入微.”“数形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能进一步采用“数文(学)结合”,给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学色彩,允许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电影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文)”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也是必然趋势。

我在教授高中数学《圆》一节时曾引用王维的古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状的孤烟,直射苍穹,有劲拔坚毅之美;“圆”状的落日,倒映长河,有苍茫孤寂之情。——美,在“对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称美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完美匀称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美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方程、图像及有关性质,在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在这样的引入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的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美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最开心见到的结果。

三、借古诗品数学的趣味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熟知的“文学知识”中抽象数学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实现“数文结合”。比如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征。

“荡秋千”问题

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使用《西江月》词牌写了一道与荡秋千有关的数学问题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

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

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词写得很优美,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时,踏板离地1尺,将它往前推进10尺(每5尺为一步),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5尺,如果这时秋千的绳索拉的很直,试问它有多长?

四、借古诗品数学的含蓄美

请欣赏一个教学片段的引入。教师在讲数的乘方引入时独具特色: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赋得好,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画中密密麻麻画了一百只小鸟。苏东坡在这幅画旁题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归来一只复一只,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

十分奇巧的是,这首诗虽然是题“百鸟图”,可是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迹。读者感觉好像开始诗人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二只、三只、……八只,数到第八只,诗人似乎再也不耐烦了,于是笔锋一转,借题发挥,从内心深处发出无限感慨:时下的官场之中,为什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凤凰”这样的少,而贪污腐败、利欲熏心的“害鸟”为什么这么的多?

这首诗既然是题名“百鸟图”,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影,你也许会问,画中到底是100只鸟还是8只鸟呢?不要急,请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1、1、34、5、6、7、8,然后你动动脑筋,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就会有100出来,应该加上哪些运算符号呢?(带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引入新课)

由诗歌中找到知识间的融合点、切入点,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自然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小学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现在增加了成方运算,猜想运算法则对有理数照常适用,且由乘方运算的定义,它应该比乘除运算更高一级。)应该说这是一个精彩的引入,于自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巧妙的将语文知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学科之间微妙的整合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常说数学老师应该是一位决策者,决策的思路和决策的方案就是制约教学效果因素。超越学科本位,超越知识本身高度的决策才是最科学的。巴甫洛夫认为好奇心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人的本能,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的导入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积极思维,但导入又要求不着痕迹地联系教学环节,做好承上、启下、续后等工作,使之浑然天成。因此,既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也可以激发感情导入,甚至可以欲擒故纵而后图之。

五、借古诗品数学的想象美

在高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的引入中,最常用最著名的例子恐怕为“国王与棋盘的故事”。但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对这个例子早已倒背如流,没有新奇感了。如果尝试一下引用故事也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曾写过一首诗: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教师可试着让学生用初中的办法解,然后再引导他们观察,指出这是一个求等比数列前七项和的问题,能否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列求和技巧推导出求和公式呢?这样顺利地引入课题,也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美的悬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多多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巧妙地整合学科资源,如善于将趣味语文引入数学课堂,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形象的语文知识来展现、来描述,丰富数学的形式,使严谨的数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能够享受快乐数学,体味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二中

邮政编码:54510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月香.动态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课[J].师道,2006(9).

[3]欧阳维成.唐诗与数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UsingLingeringCharmofPoemstoAppreciatethe

BeautyofMathematics

LINLing

Abstract:PoemsarethegemofChineseculture.Theyarevividandpoetic.Mathematicsisbasicsubjectandtheintegrationofmathematicsandpoemsinclassroomteachingcangivestudents’beautifulenjoymentandartisticedification.Mmeanwhile,itisthewaytoimplementmathematicsmoraleducationandintegratesubjects.

Keywords:poems;briefness;symmetry;interestingness;imagination;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