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诗歌教学的时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浅谈高中诗歌教学的时效性

罗晓蓓

罗晓蓓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341400

杜甫曾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面对古人浩如烟海的隽心而出的诗句,我们如何讲明白,讲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使诗歌教学具有实效性呢?就本人浅薄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以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为核心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能够品读诗歌中的一个炼字,也就意味着可以品读一个句子,进而达到品读一篇文章?同样,如果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诗歌解读能力,我们也就相应具备了解读其他文体的能力?综观高考各大阅读的命题,诗歌阅读里有“有人认为某字、某句写得好,你如何看待?”文学类文体阅读和论述类文体阅读中有“对于这一句话你如何理解?”这问的都是品味语言的问题。在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作者把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优美的或极富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既文辞优美,又言之有物,极富咀嚼性和反刍性。因而,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炼句乃至整篇的解读能力,就应该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上来。所以,我觉得对于学生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二、树立系统的诗歌教学意识

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诗歌教学当然也一样。我们用的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必修一里选的是现代诗歌,必修二里选的是《诗经》、《离骚》、《汉乐府》里的篇目,再就是唐诗、宋词。这是按照时间和由浅入深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就体现了系统性。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和熏陶;对掌握诗歌常识、诗歌语言和诗歌的艺术手法等是诗歌学习的一大难点,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全部吸收并应用的。因此,在高中三年,必须树立系统性的诗歌教学意识,形成系统性的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的系统性教学,应以培养解读能力为主;以诗歌常识的积累为辅。诗歌的解读能力可以理解为:能自主地品味、欣赏诗歌的语言,并能通过诗歌的语言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常识主要包括: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重要诗人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有对诗歌艺术手法和语言的学习和分析等等。把这些知识集中起来,具体分散到每一本课本,每一节课中去。

人教版必修一所选的诗歌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歌,尤其是前三首都具有抒情强烈、意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那么,必修一就可以围绕意象为中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对于美景的感知与描述能力,教师的授课可以从意象入手,总结到意境,进一步深入到作者的情感。其中可以穿插诗歌常识和艺术手法。必修二选的是《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些诗歌大都是叙事抒情诗,在考试中一般不侧重这种过长的诗歌篇目。但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也就是诗歌艺术手法的一部分入手进行教学,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必修三选的是《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三)》、《琵琶行》、《锦瑟》、《马嵬(其二)》,这些是我国唐代大家的作品,对这些大家风格的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去赏析各个大家的语言风格。必修四《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声声慢》同样选的是宋代大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的写景又很有特点,因此,可以从景入情,从诗歌的抒情手法入手去学习。同时,写景优秀的诗作对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多样的。所以,可以辅以描写手法的穿插教学。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则可以把从高一所学的诗歌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就三个单元来讲诗歌的三大部分: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语言。

三、充分展现诗歌的美感

诗歌之美,可以说,是所有文体中最感性,最动人的了。短小精悍的语言,高度地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画面,令人浮想万千。所以,在诗歌教学上,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应试,未能展现诗歌之美的课堂往往是很难吸引学生的。而针对诗歌的写景美、抒情美、韵律美等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韵律美和抒情美的诗歌可以以朗诵教学为主。比如《雨巷》、《再别康桥》、《蜀道难》、《将进酒》等。记得我给学生上《蜀道难》时用的就是朗读教学,学生们读得特别兴奋,甚至还要求站起来读,朗读完后学生们都说:“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不用讲解过多的诗歌知识,学生也能自己体会出诗歌的魅力。

对炼字独到的诗歌可以以品味语言教学法为主。可以告诉学生,在诗歌中往往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写得极妙,让学生找出来,并从多角度去品味。一个妙的字(词),如果是写景,那么它写出的景一定很独到,富有多样性,有很美的意境;并能情景交融,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写出了怎样的景,表达出了怎样的情。这样的教学,老师只需在开始一两次讲授,在后面慢慢地引导,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就能形成由浅入深地去品味诗歌语言的良好习惯。

此外,诗歌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我国许多古代诗人本身就是一首诗。关注诗人的生平会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可通过他的诗作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来介绍。这些可以由老师来讲,也可以由学生来讲、来表演。其实,他们的悲欢际遇也足可以牵动学生的审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