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雅言品悟升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诵读雅言品悟升华

范养科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读”

范养科甘肃省宁县春荣初中745200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中华文明经典则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华,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柔情似水,有的豪放飘逸,这一切无不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销魂。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晓得诵读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后了然于心,便可直接领略语言的优美、经典的魅力。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平时多积累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然而,让人触目惊心的是,2005年高考广东省参考学生中古文翻译题竟然有一万考生得零分,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诵读雅言,更应大力提倡和推广。

诵读雅言,应充分发挥北豳地域的人文资源,对学生沐仁沐义、浸润熏陶。生活在周祖教民稼穑之域,从环江之滨到泾河之岸,从滔滔浦河到郁郁子午岭,处处无不飘逸着先秦遗韵。从傅介子智斩楼兰王到王符蔑视权贵,从狄仁杰斩九龙到范仲淹戍边,从仰韶文化到齐家文化,无不表明“皇天后土”之地丰厚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回首“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坎坷读书经历,展望“病树前头万木春”,真可谓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生遇到荆棘之时,就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慰解自己;当事业走到低谷之时,就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鼓励自我;当有所收获之时,就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来鞭策自我。而今我从教的这块宝地——宁县春荣,历来就有读书的风气,故成为“童叟皆咏文风著称,数县之首,耕读持家,子孙虽愚,诗书必读,礼仪必尊,祭祀必诚,民风淳厚,地灵人杰,人才层出不穷”的地方。

中华传统所铸造和凝聚的恒久弥新、蓬勃向上的人文内涵与伦理道德思想是民族之魂、文化之根,而文化传承要靠教育来实现。因此,在平日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力求时时处处彰显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几乎每个孩子咿呀学语时,人生第一首启蒙范本就是《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重在强调农耕的辛苦,同时用琅琅上口的古诗韵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少年时代又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重在熏陶学子们落叶归根意识。青年时代学习了诸如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经典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根系与血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

走过经典诵读缤纷花季,

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水之滨,

掀起层层涟漪,激起阵阵回声。

我们以《诗经.关雎》的歌喉,

以屈原《橘颂》的音韵,

以秦文汉赋的风骨,

以唐诗、宋词、元曲的格律,

唱响历史岁月的恢宏,

唱响壮丽山河的雄伟。

要是“多难”真正“兴邦”,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祖国的未来和花朵能真正体会领悟参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闭门造车,亦非缘木求鱼,而是要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胸襟与气概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