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王晓维孙利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浅谈文言文教学王晓维孙利娜

王晓维孙利娜

王晓维孙利娜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实验学校715200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言的需要。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新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诵读教学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形式多种多样,教无定法。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中的“要”字,不读“yào”而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二是读好,即读出节奏。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三是读出味来,既注重虚词的语气色彩。一篇课文的感情色彩很重要,情感到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唐睢不辱使命》一文中,“古不错意也”带有威胁的语气。总之,要多读,读多了,要求背诵就可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古今异义、理解文章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翻译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要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类的活用、一词多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古今异义词指从字面上看与今天的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不同甚至相反,我们要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褒贬色彩的转换、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的古义:交错相通;今义:男人的配偶。“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文言文中以单音词居多,一个词常有多个意思,这种现象称为“一词多义”。另外还要记住“五”字诀要领: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动;2.换:用相应的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删:删去文言句式中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4.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部分;5.调:把文言句子中的特殊语序按现代汉语语序要求调换过来。

但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涌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铺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绝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做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时间、处所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三做结构助词“的”;四是作动词“到”“去”,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更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要特别当心;五是作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六作其他助词,不译,如“马之千里者”。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通读课文,把握思想

阅读文言文要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要抓住文段的一些过渡性词语或概括性的句子对文章进行分析,分析概况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倾向。作者的观点是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一般是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其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