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链状思维提升作文思辨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通过链状思维提升作文思辨力

王娟娟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830000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已经进入了更加多元的时代,自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开始,作文命题进入了言说话题的自由时代,为了纠正由此带来的套作弊病,2015年高考作文出现了“谁最具有风采”,这样有明确写作指向的命题,被命名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但无论是话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以往的漫画作文、新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最终要归结到命题的初衷——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组合型作文的思维特点

姜恒权在2017年的高考作文评析中认为:思考力的难度与命题所规定的思考类型密切相关。思考类型可以大体分为:点状思考、面状思考和网状思考。组合型作文可以划分为网状思考,它不同于从某个点出发的点状思维,也与由线形成平面的面状思维不同,其实网状思考是在前两种思考的基础上从更多维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思维深度。即命题材料提供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点或面,让考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寻找链接方式,而这本身就潜在着无限的组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创造空间。

二、组合策略探究

组合方式的背后一定是以逻辑关系为依据的,人们常说:“思维有方法,却无定法”,惯常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假设、因果、条件等,我们在这里就以其中几种逻辑关系为例,通过前后的修改,以期在写作中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制造论证的起伏,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

1.诗句组合。作文题目:(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少年心事当拿云。(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5)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6)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据统计,大部分考生在第一次见到此种作文后,并未意识到要采取最佳的诗句组合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下面是几种应用不同的逻辑关系组合出的论点。

第一种:(4)(6)组合得出的观点是:不要重视外在,要注重内心的正气,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坚定自我。诗句组合为假设关系,通过无人欣赏的假设,更加突出了坚守正气的意义。而这种逻辑更能凸显所述人物的形象。

第二种:(3)(5)组合得出观点是:美丽、动人的风景不仅仅在险远之处,还在于平常生活中,要用心去体会寻常风景。诗句组合为递进关系,重点在后半句。这样的逻辑更能体现出考生对现实生活不同层面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种:(2)(3)(6)组合得出的观点是:少年需有志向才能看到“非常之观”,即使困难重重,仍会内心皎洁,有信念。

(2)(3)诗句为承接关系,少年有志向是看到非常之观、达到目标的条件之一,(2)(6)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志向,心中才能一片皎洁,有信念。(3)(6)也为承接关系,内心的信念也是到达目标的条件之一,即使没有月光。

如果根据数学的组合排列来计算,选两句可达15种,选三句可达20种,总计为35种。即使我们除去不符合逻辑关系的组合,这个数字潜在的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无疑给考生巨大的发挥空间,还有很多其他的组合方式期待考生去尝试。

2.人物组合。题目示例:屈原、苏武、白居易、毕昇、鲁迅、朱自清、钱学森、袁隆平。

请从以上人物中选择两三位根据他们之间的关联,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根据我所在两个班的数据统计,有86%的考生在所选人物中必选了一位现当代人物,仅有35%的人写出了除去并列关系的人物组合方式,分析得出:

结论一:必选一位现当代人物的作文逻辑优于全选古代人物或者全选现代人物的作文逻辑。

结论二:其他逻辑关系的思辨性优于并列逻辑。人物之间的并列关系正如上面考生B的习作,分别重点论证屈原、苏武和鲁迅身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及传承关系,论证过程中并没有分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有没有更好的组合方式呢?

例如:

考生C选择苏武、鲁迅和钱学森,观点是家国情怀。

考生D选择毕昇和钱学森,观点是寻新守正。

C从军事、文化、科技三个角度来论述他们对家国情怀的不同表现,从而得出任何身份或者岗位的人都能对国家表达自己的感情,三人虽是并列逻辑但与家国情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D在论证中,毕昇和钱学森的关系,不妨看习作《变着通通者达》其中一段

毕昇者,择一事,尽一生,虽有所成者,然只限于一室之内、一屋之间,论广有涉猎,无人可与钱学森匹之,钱初索宇宙物理,作大作,世人奇之。后研军械之事,为万人敬重。然虽鬓白,仍潜心庠序之事,欲为天下人谋福祉,广有涉猎者少矣,然可以事事精通者甚少。假以旷世之才也非可至此,盖所学之物可以互通,故曰通者达。

考生阐明毕昇在寻新中是“变”所以“通”,而钱钟书是在“通”的基础上已到“达”,两人是不同程度的寻新守正。其中两者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展现出了考生的思考逻辑。

三、小结

以上只是针对组合型的类型做了初步的分析,还有更多形式的组合,但我想关键在于如何让考试寻求到最佳组合方式以体现考生的思辨性,已达到我们对思维逻辑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