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

刘晓丽

刘晓丽河北省广宗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品德教育

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形象---人格魅力的展示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照耀是深刻且久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是否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关键。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例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书第38页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容器内盛满纯酒精50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酒精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酒精溶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中的酒精溶液含纯酒精32升。求每次倒出溶液的升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科学知识讲解,设每一次倒出的量相等且为X升,如果按照科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倒出酒精X升,剩下50-X升,再用水装满后,酒精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是(50-X)/50,第二次倒出的50升溶液中含酒精X(50-X)/50,则可列出方程50-X-X(50-X)/50=32;如果用数学知识增长率方面分析,可以理解成酒精每一次减少X/50,列出方程50(1-X/50)2=32。这样在授课时就会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巧妙的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更深、更广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慢慢的成长,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渴求,学生的心不自觉的和教师拉近了,教师的形象能不提高吗?

教师要想一辈子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必须热爱学习,勤于动脑,有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只有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追赶的榜样;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相关的思想政治的素材,恰当地与所教内容相结合,学方程时,介绍《九章算术》中使用方程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辉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科技、国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等数据,编拟习题,使学生一边完成作业,一边感悟领会,不断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强化学生长大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

平时,注意经常选取学生熟悉的有关本校、本班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材料,社会实践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读题、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爱劳动、爱公物、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水平。

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我国古今著名数学家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攻克一个个数学难题,为祖国和世界数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事迹和故事.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西欧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宣扬我们勤劳的祖先的那些“最美妙的数学发明”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的品德修养.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其自身的精确、严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的习惯、注意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

五、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它证法。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