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 2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陈彩霞康殿冠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提高驾驭课堂,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引领全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使不同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都能体验成功和成长的乐趣。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事物,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有待处理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教育消耗才能够降低,教育才能够向纵深发展。

1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反思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1.1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探究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1.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教育的合理性结合,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认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1.3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不仅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促进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的意义;学会教学不仅要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2在反思中再进行教学实践

2.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和动力。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从而确定反思内容。可采用叙事、观察、讨论的方法,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增强参与发现问题的本领。

2.2尝试改进。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因此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与师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如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的概念、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等,进而调整、改进教学。

2.3调整反思。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能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需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巩固教学行为。若发现新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3怎样进行反思

3.1反思内容。美国学者布鲁巴赫(J.W.Brubacher)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二是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实践中反思意味着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思;对实践反思意味着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做出评价的判断;为实践反思是通过实践中反思与实践后反思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使教师养成了更好实践,于实践前未雨绸缪、三思而行的习惯。可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目的不仅是回顾过去,不仅是对过去的教学过程进行察觉与质疑,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3.2反思策略。①教学随笔。教学随笔可记录教师教学活动后的所想、所悟,包括在授课中知识、技能的“得”与“失”两方面及所产生的思维顿悟、闪念和师生交流时碰撞出的新思考、新观点,记学生课堂上反映的问题,记学生困难所在,这些有效信息有利于控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②师生互助。学生是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知识的价值。了解学生的想法是教育的关键问题,可通过让学生写学习日志,与学生课内外交流,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民乐乡龙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