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施

栗社兴

河北省鸡泽县双塔镇中心小学栗社兴

摘要:“对话教学”依托语言,又发展语言,承担语言教学基础的小学语文课程与对话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建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模式,能给予广大一线教师以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那么,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呢?

关键词:语文对话教学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认识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话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第二,活跃师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和对话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英国文豪肖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将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要产生对话的需要和动机,让学生有一种对话的冲动,就必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时产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获得的渴望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的理解、感悟和质疑。为此我们强调开展学生预习和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基础上,确定对话核心主题。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学生中相对比较集中的感受、疑问或建议为对话核心主题,有的时候也可以以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作为对话核心主题。由于阅读中期待心理的原因,学生会非常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可和支持,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学生的内心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需要和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需要和动机正是学生积极对话的良好心理基础。

3、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对话式教学关注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到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方面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弛结合的状态。

三、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的策略1、由境入手,创设氛围。

“场境”是勒温动力场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需求的作用会产生场的动力,教师应充分重视“场境”创设的重要性,尽可能创设情境,触发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努力营造出利于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

2、确定话题,找准目标。

对话需要对话的媒介,这就要求对话之前就要找准对话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就是通过话题来实现的。那么,这个话题的选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话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话题要能够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到可以对话的内容。

3、丰富形式,拓展思维。

对话形式的选择对于对话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但新时期对于对话形式应该有新的认识: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对话中,对话教学要求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转变。教师要以讲故事、设置疑问、配乐朗诵、介绍背景等形式引导学生融入教材当中。同时,通过分角色朗读、默读、开火车读、大声朗读等形式,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迸发点、思维纠结点、写法闪光点,抓住这些点来带动对话的进行;在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多利用小组交流、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等形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对话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该在课堂设计多几个课堂讨论环节,同时每节课的结尾都需要设置一个“质疑问难”环节,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