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效果研究史春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效果研究史春涵

史春涵

(攀枝花技师学院,四川省攀枝花市617067)

摘要:目的探讨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效果。方法将2018级5个护理专业班级作为观察组,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将2017级9个护理专业班级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对解剖学基础课程课堂综合效果的反馈较对照组,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在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教学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易接受,且能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基础;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为一种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目标,且把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感知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找出解决的具体方法。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剖学基础是一门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主要对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形态结构进行阐述,有着较强的直观性,概念比较抽象与繁琐,逻辑性不强,难以记忆[1]。而选择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此门课程的更好教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与作用。本文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18级护理专业241名学生为观察组(5个班级),均女生,入学成绩为(444.91±3.91)分;另选取本校2017级护理专业438名学生为对照组(9个班级),均女生,入学成绩为(457.85±2.64)分;两组入学成绩等资料经系统化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仍然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仍采取的是传统大班集中授课方式,教师在其中居于主体地位,借助于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描述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并以此来达成既定教学目的;而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则采取小班授课的基本教学方式,利用标本、模型等,重现理论课所教内容。

而对于观察组,则采用更为新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编写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时,实验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均需参与其中,起草方案的基本宗旨即把人体解剖学基础课程的具体知识及既定学习目标等,以一种合理、恰当的方式融入到教学大纲当中的临床实践与实验课当中,把原本乏味、枯燥的定义、改变等,充分融入到临床中,并将其纳入到案例分析与实验操作步骤当中,将临床实践、动手操作及理论知识等相融合。在起草方案及进行相关修订时,需注重知识的更新,将临床当中不重要或无价值的知识删除掉,将将临床实践证实为错误或不恰当、不准确的表述删除掉,增加最新的临床新技能、新知识,真正促进临床实践与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之间的准确对接。在实际教学中,并始终秉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与之相配套的授课方式,比如模拟教学、小班化教学等。

1.3观察指标

(1)学生评价。两组课程均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两组学生的授课情况。问卷题型均为选择题,根据解剖学基础教学组织、学习兴趣及授课效果等,制定题目、评分标准与计分方式,开展客观性、多角度评价。(2)授课效果。汇总与分析两组学生在课程期间的期末考试成绩即课后作业评分等。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由(±s)表示,t检验,若组建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价结果对比

观察组学习兴趣评分为(79.15±7.67)分,授课效果(82.32±8.14)分,教学组织(82.55±7.24)分;对照组分别为(65.76±10.53)分、(73.24±7.27)分、(75.31±8.21)分;观察组对解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的评价相比对照组,均好于后者(P<0.05)。

2.2两组授课效果对比

对照组课后作业评分为(80.37±11.28)分,观察组为(93.27±5.26)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64,P<0.05);观察组期末考试成分为(81.24±9.93)分,对照组为(72.16±15.36)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98,P<0.05)。

3.讨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在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长时间教学实践中持续摸索,以及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所制定的具有一定特色且符合我国教育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此模式较好的补充了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当中的不足与问题[2]。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中,有其作用与必要性:(1)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达1/3,因此,教-学-练可实现较好的统一。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讲,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将标本解剖、实验课操作及临床实践等内容融入其中,并将实践操作的比重予以增加,通过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标本、临床时间等,来克服或消除学生的盲目、慌乱及恐惧心理,为后续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2)防止学生出现前学后忘的情况,提高其学习质量与效率。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其与“总理论到时间,然后再从理论至实践”的基本认知规律相符,借助于实物标本,通过比较直观的且近距离的接触,来帮助学生认知与了解结构与器官,把原本抽象的一些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化与具体化,这对于学生认知、记忆及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利[3-4]。(3)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理论学习的场地,使其从原本封闭的室内,向医院病床、解剖实验室等转变,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除了能较好的发挥自身的视听觉作用,还能与触、嗅觉相结合,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及多感官的认知与感受,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次研究得知,观察组对解剖学基础课程课堂综合效果的反馈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护理班解剖学基础课当中,学生对此不仅予以接受,而且还较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效果,表明此种教学方法适用于该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瑞科.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69-70.

[2]曾滟杰.五环四步教学法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7(38):126-126.

[3]董博,邓仁川,刘靓.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0):61-62.

[4]许丽梅.运动解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①[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