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学力抓五个方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唐诗教学力抓五个方面

李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它镌刻着无数熠熠生辉的华丽诗章。捧读唐诗,含英咀华,我们深味其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语言的音乐;也是跳动的心声。围绕高考考查内容和唐诗的特点,学习研究唐诗,我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有关知识

1.诗人名、字、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2.诗歌体裁

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在诗题上,有歌、行、呤等形式。

按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②咏物言志诗,③即事感怀诗,④怀古咏史诗,⑤边塞征战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共四句,有五绝和七绝之分;律诗共八句,有五律和七律之分,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4.艺术手法

一般来说包括这样几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又包括:象征,虚实相生,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烘托,联想,想像等;表达方式只有四种: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其中常用的抒情又有这样几种: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二、重视诗歌创作背景,利于解读诗歌

1.不同时期

传统的研究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比较科学和接近唐诗创作实际的,它既能揭示不同时期唐诗创作的不同风貌,又能揭示唐诗发展的规律。

2.不同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初唐四杰”一扫南朝诗风的浮华。卢照邻、骆宾王使宫体诗由宫廷走向市井,王勃、杨炯使五律从台阁移至关山与塞漠。诗的范围扩大了,题材丰富了,现出了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成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初唐的后期,还有一位重要的诗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就是他,拉开了盛唐那气象万千的序幕。

以李白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斗志昂扬的诗人,在盛唐的舞台上开拓!其诗作是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局限;以杜甫等人为代表一批诗人对新的艺术加以规范,将美学的标准加以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统一。“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因此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晚唐诗的代表者是李商隐。李商隐是“牛李党争”牺牲者,他把在复杂环境中不能明言的忧情,寄托在许多艳丽的七律之中。李商隐一系列的无题诗、《锦瑟》深婉绵密,典丽精工,曲折而有所假托。

杜牧擅长七言绝句与律诗,其作品以具有清亮的音调与艳冶的内容者为多。这种倾向,在其最为知名的《江南春》、《泊秦淮》中,有充分的体现。

三、进入诗歌的情境

悟诗中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诗歌中的情感,“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重视鉴赏诗歌的诗中意、诗中理

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

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抓好朗读和背诵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收获很多: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读后使人感受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总之,学诗要先学会吟诵,才能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方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