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加工性理论介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可加工性理论介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万竟成

关键词:可加工性理论;介评;外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言的信息加工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认知科学和心理科学与二语习得研究也一直紧密相连,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注重学习者认知和心理的可加工性理论(ProcessabilityTheory,简称PT)及该理论的应用成为了新兴的研究领域。

可加工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涉及二语习得的发展,是一种可以预测任何第二语言发展轨迹(developmentaltrajectory)的普遍理论框架。在第二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者积累语法规则及其变体,得以发展他们个体的发展轨迹同时又遵循着普遍的发展进程。从这一点看,可加工性理论既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普遍阶段顺序又解释了各阶段内个体的变体。

二、可加工性理论简评

1.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

迁移是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者历来对语言迁移现象持有较大争议。近年来,国外语言迁移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Pienemann(1998)提出的语言可加工性理论成为了新兴代表,该理论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预示中介语的发展途径,以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为框架考察迁移现象,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总结来说,语言迁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现象,传统的迁移研究试图解释影响语言迁移的内外部因素,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语言可加工性理论独辟蹊径,语言内部处理机制的角度描述语言加工的程序和步骤,揭示了语言加工能力对迁移的制约作用。可加工性理论对语言迁移的独特解释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迁移现象本质的认识,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而且对语言教学也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2.语言迁移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语言加工能力不仅制约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而且也制约母语迁移的发生。根据Schwartz和Spmuse(1996)提出的“完全迁移/完全可及假设”,学习者借助其母语表征解释所接触的二语输入。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母语迁移现象,学习者通常利用母语的加工程序来处理第二语言。然而,Pienemann等(2005)对“完全迁移/完全可及假设”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鉴于语言生成器的结构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难以仅靠母语加工程序处理第二语言,不同的语言往往具有不同的语言加工程序组合。因此,利用母语加工程序处理第二语言会引起加工器的一些内部问题,如果某项程序缺失或不完整,那么言语组织过程就会受阻,无法正常工作,比如:在词汇范畴信息缺省的情况下,范畴程序和词组程序就无法工作。Hakansson等(2002)的研究发现只有当第二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必要的加工前提时,这些特征才会发生迁移。也就是说,如果中介语的加工程序尚不能够处理相关的语言结构,即使两种语言存在较为密切的类型关系,母语迁移也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语言可加工性理论认为,如果两种语言的类型关系比较疏远,语际差异较大。而即将学习的语法特征在当前阶段具有可加工性,那么,语言类型方面的距离和差异就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也就是说,与母语不同的第二语言特征如果处于加工程序的较低等级.学习者就会比较容易习得这些特征。Kawaguchi(2002)对日语SOV(主宾谓)语序习得的研究支持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上述观点。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始阶段,母语特征并未迁移到中介语中,受试者直接习得了相关的目的语特征。这与日语SOV语序处于较低的加工程序等级有关。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语言类型的亲疏关系对迁移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学习者具备了加工相关语言结构的能力时,语言迁移才会发生。而以往的迁移理论大多通过语言对比寻找影响迁移的因素。因此,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语言迁移的发展性制约因素,从而使语言教师对迁移现象的理解更加全面,在教学中处理这类问题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3.可加工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可加工性理论强调语言信息资源的加工是按顺序逐步发展的,在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语言知识的获得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自上而下的有规律的过程,对语言习得顺序的解释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现实的教育学意义,对外语教学有重大启示作用。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成果。

(1)充分利用可加工性理论对语言迁移的预示作用

可加工性理论能够预示语言迁移出现的阶段,由此提出的可教性假说(TeachabilityHypothesis)更是对可加工性加工理论的预示性和可行性的一种证明,这种预示性可以成为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之一。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本身的系统性,也要考虑到迁移因素,使语言结构编排与学习者语言加工能力的发展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利用迁移促进教学,克服母语的干扰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直接将可加工性理论对语言迁移的预示性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重视语言信息加工规律循序渐进

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将语言特征与语法信息结合起来。寻求不同语言间的异同点,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加工注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联,使语言学习在中介语阶段中实现更好的过渡,向目标语的方向发展,促进语言学习迁移的积极影响,减少甚至尽量避免负迁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语法教学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比如时态的学习,只有在先学过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前提之下,才能进行现在完成时的学习,因为现在完成时表示的是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表示过去的动作或状态持续到现在。因此,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现在时和过去时的概念和用法的情况下就直接教授现在完成时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反地,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将其与已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3)语言输出时兼顾教学策略的应用

根据可加工性理论:在语言的任何发展阶段,学习者能够产出和理解的只有那些当前的语言加工器所能处理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形式,而二语习得研究涉及大量学习策略,那么既要在语言导入过程中适当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如概括、转移、简化及模仿等,也要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借助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对比练习和总结等,这些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内部语言处理机制强化对二语的习得,并发展语言系统的内在表征。

(4)寻找恰当的语言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语言教学的难点。根据可教性假说理论,语言信息的处理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语言词汇语法功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某一阶段的语言习得程度必须要与其相应的加工层次一致,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注意不能太难,这里太难的概念是指超过学生当前所处的知识水平太多,当然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无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如:学生在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时态时,如果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想要将这一时态与已经学过时态进行混合对比练习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可以将其与现在完成时进行对比而不是与一般过去时进行对比。

四、结语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认知科学角度的新理论,可加工性理论也使人们认识到了语言迁移的发展性制约因素,从而使语言教师对迁移现象的理解更加全面,在教学中处理这类问题时也会更有针对性。可加工性理论对语言迁移的独特解释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迁移现象本质的认识,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而且对语言教学也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可加工性理论对语言迁移的预示作用,重视语言信息加工规律循序渐进,在语言输出时兼顾教学策略的应用并在外语教学中寻找恰当的语言切入点,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成果。

参考文献:

[1]Pienemann,M.CrosslinguisticaspectsofProcessabilityTheory.NewYork:JohnBenjamins,2005.

[2]Pienemann,M.StudyingProcessabilityTheory.NewYork:JohnBenjamins,2011.

[3]Pan,K.J.潘克菊.中国学生英语习得顺序的研究:可加工性理论视角[M].中国海洋大学,2007.

[4]Yi,H.S.&Liu,Z.Q.尹洪山,刘振前.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基于语言加工理论的迁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7(1).

[5]Yi,H.S.&Xu,X.H.尹洪山,徐晓慧.汉英中介语初始状态中的母语迁移——对语言可加工性理论的检验[J].中国外语,2008(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