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笔——拨动高效课堂的那根弦——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优化策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课堂练笔——拨动高效课堂的那根弦——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优化策略的思考

周颖

浙江省平阳县中心小学325400

摘要:文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理解文本,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掌握语言,应该立足于“读写结合”。而课堂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运用“词句品味中设练、语段体悟中设练、文本空白处设练”等优化策略,以达到掌握表达技巧,激发创作潜能,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读写结合课堂练笔优化策略

《牡丹亭》中有句耐人寻味的说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确,只有身入园林,才能真正体会真景的沁人心脾,才能感受那份妙不可言的境界。我想,语文教学亦如此。孩子们只有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真切去感受、揣摩、体验、运用语言,才能看到“园林”的大好“春色”。那么,究竟有没有一条通向“园林”的路可以让孩子们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园林”中学习语言,撷取点滴的感悟,来体验其中之精彩呢?

教学策略一:词句品味中设练,激活形象

1.彰显词语意象,使形象鲜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便可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挖掘句子内涵,让感悟深刻起来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本中一些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句子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体验表达得最清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孩子深挖细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练笔。这样不仅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为学生表达阅读感受找寻了平台。

教学策略二:语段体悟中设练,展现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文的结构,课文的对话描写,抒情写法等等这些往往也是学生模仿的范本。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儿童诗两首〈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整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十分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些用词的精妙后,让孩子们也学着写一写心中的幻想。

学生仿照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辞以情发”,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仿中有创的练笔,从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形象,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这正是语段体悟上绽放的活力,显示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三:文本空白处设练,丰满形象

我觉得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正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而这些空白处正是课堂练笔的契机,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好好抓住这些“疏可走马”处,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1.填补“情节空白”,实现阅读期待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节”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2.揣摩“意义空白”,诠释文本内涵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写作时总会留下一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去研磨、探寻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让他们把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构思为精妙的语言,来填补“空白”,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

3.延伸结尾,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教师要点拨到位,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化与理解,又使学生有话可写,丰满形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想要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最优化阅读与习作效果,我们就应该拨动“读写结合”这根弦,把握好每一次课堂练笔,不论是只言片语,还是丝丝体会与灵光,都是学生一次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汪潮《教学新理念》[M].文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