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王金涛

王金涛(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134300)

【摘要】目前,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高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渊2015冤03-065-02一

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心理学理论在职业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职业学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

2、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职业学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感到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职业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现阶段已有很多职业学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1、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职业教育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

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

2、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3、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需求层次越高,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动机就越强烈。需求按其来源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职业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

4、对职教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学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根据我国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形式等,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及具体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时,既要保持严肃性,又要具有灵活性。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从事这项工作的一线教师们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对此进行了概括,这样的概括既便于理解,也易于掌握,初学者应认真思考领悟。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4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5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