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

沈娜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三小学 430000

【摘要】针对目前“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情况,从文本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环境与工具四个方面,结合一线教学案例,论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一个关键的核心词是——发展空间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能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新课标》还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环境与工具等。

根据空间观念以及课程资源的具体表现,下面我将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来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为教师的教学用书,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助用书,教科书可以说是众多教育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它贴近教学实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巩固相关技能、开拓数学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的需求。

5f2a075290cbf_html_9f5cb91193e301f8.png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科书第9页,呈现了这样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不仅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前、后”方位,并能正确表述。

5f2a075290cbf_html_6e4f67f01784e91a.png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科书第26页“千米的认识”,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并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5f2a075290cbf_html_8307cd070c930cc6.png 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科书第34页,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圈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丰富了学生对“1公顷”面积大小的感知。

这些教学资源,取自生活实践,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又经过教材专家们的反复推敲,成为孩子们规范的学习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灵活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f2a075290cbf_html_4aefb1e259c7288d.png 媒体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能灵活且生动地向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资料。它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多媒体信息资源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我们必须有效加以利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科书第29页“蝴蝶图”,教学时可以将其制成动画效果,演示其沿中线对折时,左右两边可以完全重合,从而让学生领悟“完全重合”的含义,深刻认识“轴对称图形”。

5f2a075290cbf_html_37655bedb3c92547.png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科书第16页第7题,教师可将其制作成活动方块,在学生通过想象填写出答案后,通过边移动边数方块,从而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f2a075290cbf_html_71875cc6dabe6c18.png 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与第88页第3题,教师都可以将其制作成动图,在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得出结论后,通过动图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恰当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今,武汉市还处在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时期,地铁建设、海绵工程施工等,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青山区又是武汉市的工业区,大型国企“武钢”虽随着岁月的变迁,不复存在,但是青山区依然有大批居民是“宝武”的职工,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谱写着自己的青春。

5f2a075290cbf_html_3268158b809f3c12.jpg5f2a075290cbf_html_ad8e88c05368248.jpg 校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邀请家长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讲述亲身经历,描述社会的改革与变迁,为孩子们讲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而让孩子们产生共鸣,在观看视频、聆听讲解中,了解“锻造”“铸造”等专业词汇的含义,知道了虽然它们的制作工艺不同,但是这两种工艺都只是改变了金属物体的形状,并没有改变金属物体的体积(制作过程中的损耗忽略不计),借助这些知识,理解题意,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道路施工的工作原理,知道了压路机滚筒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圆柱形滚筒的侧面积;了解洒水车喷洒路面留下的痕迹,可以看成是长方形……家长们的讲解,为孩子们搭建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科之间的桥梁,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四、合理利用环境与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利用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唤起学生学习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科书第56至57页,教学“平行于垂直”。教师自制教具,在一个长方体盒子的六个面上,分别绘制不同位置关系的线,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基本概念,突破“同一平面”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完基本概念后,出示这个长方体盒子,将盒子的每个面展示给学生浏览一遍后,提问:“谁能说说这个长方体每个面上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回答A面上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B面上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D面上的两条直线也是互相平行的,E面上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教师继续提问:“C和F面上这两条竖着的线,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它们不是互相平行的,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又问:“你还能从这个长方体盒子的面上,找到平行或垂直的线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强化所学概念。

A

B

C

D

E

F

又如,在教学1平方米、1立方米这样的计量单位时,由于它们不太方便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大小合适的物体来作参考,从而也不太容易让学生建立表象,这时教师也可以自制教具,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形成记忆表象。

总体来说,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图形与几何”版块的教学特点,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