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改进——以“水与常见的溶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6
/ 2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改进——以“水与常见的溶液”为例

杨佳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金华学校

摘要:新课标对化学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针对农村初中的化学学习进行调研后,根据化学概念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关键改进。以“水与常见的溶液”为例,具体探究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化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化学概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初中化学是在给高中化学打基础,在高中新课标中正式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后,初中化学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目前初中化学,特别是农村初中,概念教学现状如何?进行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什么?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基于农村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1、根据新课标及化学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对化学概念进行新的定位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5个方面。而在素养1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与初中化学联系最密切的。

表1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与初中化学的联系对比

素养水平

素养1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新课标(2011版)》

水平1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

“身边的化学物质” 在《标准》中有四个二级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水平2

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物质的结构”在《标准》中有四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组成的表示

水平3

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的化学变化”在《标准》中说明通过吴志坚建立起联系来研究物质间的转化。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水与常见的溶液列举了详细的课程标准,里面包含有很多相关概念,对学生的概念学习有较高的要求。具体课程标准件表2。

表2 水与常见的溶液的课程标准

标准

初中新课标的课程标准

相关概念

标准1、2

  1.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组成、硬水和软水、硬水软化、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

标准3、4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等

标准5、6

  1.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

标准7、8

  1. 能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结晶、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等。

标准9、10

  1.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乳化。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化学核心素养还是新课标中,都明确了概念的学习不能只是要求学生死记,以背诵的方式学习。化学核心素养和新课标都要求学生绝不仅是被动接受概念,而是应该具备以实验、生活为基础,分析、解释概念,根据概念的要求,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溶解度的概念为例,思路如下见表3

表3 溶解度概念的教学环节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条件

推导出溶解度的含义

分析得出溶解度四要素

分析溶解度的含义

2、对农村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的调研

为落实这样的思路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当我在其他学校听课的时候,将调查表发给学生做,经过调研发现不少问题。通过学生访谈、纸笔测试等手段,了解了在进行概念教学,比如溶解度的教学时,很多教师是直接板书概念,然后要求学生从中找到四要素,然后直接背诵。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样学习概念容易忘记,不容易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

3、落实概念的教学以及新课标的教学改进

通过实践调研数据可以发现:概念教学的现状与课程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引发对如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概念教学思路方法落地?什么样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应注意哪些必备的关键措施?基于此,以“水与常见的溶液”为例,详细进行了教学改进研究。

3.1教学改进过程

教学改进过程分为4个阶段展开:备课-试讲-正式讲-反思。

3.2教学改进重点

我以溶解度的第1课时为例,落实“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重点概念学习。从试讲到正式讲,教学环节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具体教学环节,见表4、表5。

表4 试讲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环节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实验1溶解氯化钠

提出饱和溶液概念

实验2升高温度对硝酸钾溶液溶解能力的影响

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结晶的概念,结晶分为两种,介绍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

表5 正式讲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环节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实验1溶解氯化钠

提出饱和溶液概念

实验2升高温度对硝酸钾溶液溶解能力的影响

增加实验3 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可以帮助理解饱和溶液概念

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以实验2中硝酸钾热饱和溶液为例,冷却后得到的固体为结晶引出结晶概念。结晶的概念,结晶分为两种,介绍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

又此可以看出,在试讲时,教师已经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但是试讲后的学生访谈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对几个概念的形成非常模糊,不知道怎么得出的概念就不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因此在肯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的同时,将教学改进的重点放在教学实施环节。

三、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概念教学,重视概念的形成,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总结了一下几点对概念学习的要点。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我们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讲概念的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分析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列表法,图表法,集合表示法,树状法等。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沈璐.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指导[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9(12):55-56.

[2]富苗苗. 初中学生化学变化观的培养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