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6
/ 2

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吕洋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因素并以问题和原因为导向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调研

一、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本次调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项主要内容设置问卷题目,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452份,其中有效问卷439份。

(一)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积极方面

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较为积极,在社会公德的践行方面表现也较为良好。

1、 认知方面态度端正

大学生是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较高的群体,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社会公德的认知方面,普遍表现良好,大多数学生能够辨别社会公德领域的是非曲直,对于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示认同和赞扬,对于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示反感和厌恶。当被问及对个人发展道德和知识何者更重要时,有30%的学生认为道德更重要,有68%的学生认为道德和知识同等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2、 实践方面主动践行

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不仅要求人们在内心认同和信服,更需要每个人遵守和践行,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积极主动是主流。如有72%的学生会主动向老师问好;有79%的学生在公交车上会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94%的学生在公共场所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中;在看到公共场所的“长流水”时,有85%的学生表示经常上前主动关紧。

(二) 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践行社会公德的动机多元化、知行相脱节等等。

1、 践行社会公德的责任意识淡薄

公德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唯有如此才能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多数大学生虽然对是否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有较为正确的判断,并且在社会公德领域“褒善贬恶”,但是却多从他人身上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很少有人从自身角度进行反思。

2、 践行社会公德的动机多样化

虽然多数大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表现较为良好,但深究其遵守社会公德的动机,却会发现,一些大学生是出于对社会公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许,以向善向上的动机通过控制力或约束力等自发力量践行社会公德,而有些学生虽然也遵守社会公德,但却是受外界力量的驱使或约束。

3、践行社会公德的差别对待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在针对不同群体,其公德的践行是有等差的。一些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以不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方面除了在对象上有所选择之外,还会考虑到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并非要求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却倡导和追求先公后私的精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学生在利益和公德的选择上利益仍然是第一位的,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会积极践行社会公德,但当公德与自身利益发生矛盾时,则倾向于维护个人利益。

4、 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行为相脱节。

从调查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是以优为主,多数学生在做问卷时,选择符合社会公德的选项,在访谈当中也多表示自己平时积极践行社会公德,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有些大学生采取的行为则与自己的认知“背道而驰”,一些学生信誓旦旦,然而在真正抉择之时却出现了行为偏差,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可见一斑。

二、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因素

(一)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空洞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不力,应试教育的惯性仍然存在,虽然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由于中小学社会公德教育的缺位,以及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当等,使得高校在学生社会公德培育上收效甚微。在教育内容上,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空洞泛化,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教学方法上,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陈旧,以理论教育为主,以实践锻炼为辅,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启发式教育,只强调空洞的理论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公德知识,但难以触及心灵;在课程设置上,只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中,在其他课程当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仅靠一门课程难以实现对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目的。

(二) 家庭在社会公德培育方面的效果欠佳

一些家长的殷切期望异化成为互相攀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提高、多才多艺,而社会公德的养成退居后位。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淡薄,使孩子对于社会公德的认知出现偏差。同时一些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父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对子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 社会公德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消极影响

社会风气是影响人们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但是在公德领域当中,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使善者受到伤害,道德失范现象接着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扩散传播,使得大学生对遵守社会公德产生了困惑和质疑,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下,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有差别的行为方式,也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当中阐述的差序格局,“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1,对待关系亲近的人诚信、关照、友爱,而对待陌生人则失信、怀疑、淡漠。

(四)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对于道德的追寻和探索从未止步,在古代不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倡导,但在道德领域,更加重视“私德”修养,仁义道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尊卑为基础的,是以私德为先,公德为后的,虽然当今我国大力倡导社会公德的养成,但是传统的“私德”观念根深蒂固,这种重视私德的观念虽然在个人道德素质提高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当人们衡量道德的天平更加倾向于私德之时,就会导致在社会生活当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现象。

三、 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路径

(一) 高校要担负责任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方法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要认识到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大学生实施社会公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继承传统道德当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赋予教育内容以新的时代内涵,使社会公德的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可接受度。再教育方法方面,既要进行理论教育,也要创新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父母要以身作则形成重视社会公德培养的理念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发力,同时需要家庭的配合。家长要改变以往“唯分数是瞻”的错误育人倾向,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尤其是社会公德的培养,及时纠正和制止孩子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鼓励孩子主动践行社会公德,在育人的过程中,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辅之以批评和训诫。

(三) 社会要协力共进创造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环境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于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便利,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弘扬社会公德,树立积极践行社会公德的道德模范,以引领社会的良好风气,使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主流;另一方面面,要加大家督力度,将一部分公德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加大对于违背社会公德的惩戒力度。

(四) 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躬身亲为践行社会公德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社会公德,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会公德对于公民的要求,领会社会公德的精神实质,从而对社会公德形成认同感;另一方面要以正确的认知为指引,积极践行社会公德,做到知行统一,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并以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感染其他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小德之涓流汇聚大德之江海。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01.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