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中的德育浸润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究——以东方绿舟营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3

研学实践中的德育浸润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究——以东方绿舟营地为例

林卉露 杨立新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


【摘 要】中小学研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浸润的绝佳时机。针对中小学德育目前存在的重知识轻生活、重量化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的现实困境,研学实践的活动组织者要充分利用研学其独特的体验性、情境性、平等性等特点,在行前的顶层设计、行中的情感升华和行后的文化滋养中创设德育浸润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自理能力、集体意识、爱国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研学实践;德育浸润;实践路径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16年教育部联合发改委、铁道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旅行的意见》,意见特别强调研学旅行(也称“研学实践”)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独特的育人方式,还指出要把研学实践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两则文件在育人目标上指向一致,在育人内容上相互补充。作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属单位和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营地,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一直坚持面向全国开展研学实践探索,深入挖掘研学实践的德育价值,逐渐探索出在研学实践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德育浸润的实践路径。

一、研学实践中德育浸润的必要性

研学实践是由学校和校外教育营(基)地共同组织,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展开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学实践中的德育浸润是指教师、学生和活动中的保障人员在研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共同创设了德育浸染熏陶的环境,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让德育发挥润人无声,育人无痕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目前面临着三大困境。首先是重知识灌输轻生活实践,灌输和说教的形式让学生很难将道德知识进行自我内化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其次是重量化测验轻行为综评。学校往往通过量化的笔头测验和教师评价来衡量学生德行,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会很快学会伪装真实自我去迎合学校预设好的道德评价框架,变成所谓的道德“两面人”;最后是重校内轻校外。由于考虑到校外教育活动的安全和成本,一些学校放弃整合周围的校外教育资源关起门来做德育,这样的做法也失去了让学生拥有更宽阔视野和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因此在研学实践中进行浸润式德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方面研学中的德育浸润弥合了学校传统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现实困境,提高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道德行为培养和成长的大舞台。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和校园,在陌生场域学生需要尽己所能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1. 研学实践中德育浸润的价值

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始拥抱“研学实践”的时代浪潮,这一浪潮的背后也折射出了研学实践本身蕴藏的巨大的育人价值。研学实践本身具有的情境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它具有深厚的德育浸润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连,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而研学实践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情境为源泉,强调学生身体的在场,主张通过“我听,我看,我经历,我实践,我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调动已习得的知识去理解大自然理解社会,达到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深度融合。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道德两难境地,学生也能做出正确选择,有利于养成文明谦让、恪守诚信、保护环境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离开家校舒适圈,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旅行的意见》中指出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要立足乡情,初中生的活动要立足县情市情,高中生的活动要立足省情国情,具体时长在1-5天不等。虽然不同年龄层在活动范围上有所不同,但明显可以看出,研学实践让学生离开了家校舒适圈。学生需要自主管理时间、食宿卫生、财产安全,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合理分工才能最终完成研学实践任务。在这重重磨炼和挑战中,学生会逐步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日后融入社会做合格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亲身体验与探访,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学习面临的是现实的情境而不是课堂里的虚拟场景,因此学生可以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认识、体验和探究新事物。比如学生在坐高铁时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在革命根据地感受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壮美山河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历史悠久藏品无数的博物馆里听“活文物”的故事。身体、心灵和思想的在场,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三、研学实践中的德育浸润路径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等11个部委有关推进研学实践活动的精神,上海市东方绿舟校外营地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作为纲领性指导思想,深度践行“自主、合作、体验、创新”的营地教育理念,将多年积累的校外实践育人的经验运用到研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挥研学实践活动的德育浸润价值,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校外营地研学的德育浸润路径。

  1. 正确定位深挖资源,做好行前的顶层设计

为了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研”这种现象,就必须把研学的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寻找合适的研学主题和教育目标。[1]研学主题,是指隐含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价值取向。研学的过程,就是丰富、建构相关价值取向、生成相关能力、落实研学主题的过程。[2]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真实需求,营地会结合校方现阶段的德育工作重点和校方的准备情况为学校精准定位,量身定制研学主题和课程。例如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90周年之际,新疆喀什高中学生赴上海展开研学活动的主题为“礼赞新中国,争做好少年”;当湖北省宜昌市高中学生来上海研学时,主题定为“国之重器,科创申城”;当上海高中生赴山西运城研学时,研学主题则定为“追华夏之本,溯中国之源”。虽然研学主题各不相同,但其本质上都是在引导学生传承社会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此思路下,营地对内盘活自身德育资源,以营地内的国防教育课程、户外拓展课程、公共安全实训课程作为内部德育浸润资源的重要抓手。如以户外拓展课“水到渠成”、“穿越电网”、“徒手营救”为契机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力和领导力,为后续实践活动“热身”。对外积极联动上海市及周边20余家研学基地和场馆,深入挖掘研学点的德育资源,并开设了“走进上海”的5大主题22条线路和10门课程,分别是“历史雅趣——走进传统历史文化”、“革命意趣——革命传统教育”、“申城神趣——国情教育”、“国防志趣——国防科工”、“生态野趣——自然生态”。在行前营地会和校方多次沟通形成“前期规划—具体主题—达成目标—活动方案—研学手册—安全制度”的一体化研学体系。每一个活动方案就好比一个产品,这也要求研学导师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针对小初高不同学龄学生的特点,在研学点的选择和具体行程安排上凸显育人价值。目前针对高中生的研学活动,整体采取“营地课程+营外探访”的结构,利用“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的模式,让学生对外出探访的各个研学点进行提前学习研究,为后期研学点的德育浸润创造有利条件。

  1. 尊重主体巧妙引导,做好行中的情感升华

研学实践活动相比学校学科课程而言,没有全国通用的课程大纲和考试量化标准,虽然缺少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是却拥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称得上是一种隐性德育活动。这种活动涉及人员多、空间转化快,因此就会出现一种除学生外的任何人员都可能对学生形成道德影响力,任何事物都可能延伸出教育内容的局面。即一种全员、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一方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实际锻炼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研学实践过程中,营地研学导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开放平等的关系。营地研学导师通过设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机制来进行“放权”,在活动准备和组织协调时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教师通过鼓励、刺激、关怀等方式,让学生由之前的外部驱动转化为内部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用正向价值引导学生进步。[3]例如在湖北宜昌学生来营地研学时,当晚成立自管会和班级自管小组,根据研学手册的提示进行垃圾分类、内务整理和日记书写。

另一方面是结合显隐形德育资源,树立榜样示范,运用情感陶冶法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显性德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红色研学线路中,比如抗战纪念馆、各大重要会址、革命根据地等。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英雄人物的时代选择,可以通过设置打卡任务、制作英雄人物简历、写一封云端书信等形式向英雄学习致敬。对于隐形道德资源,则需要研学导师去挖掘去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德育时机去有效生成,帮助学生升华道德情感。例如,笔者带领新疆喀什高一学生去洋山深水港研学,当学生们听完讲解员阿姨放弃高薪回小岛工作的故事时都肃然起敬。研学路上总会有这种典型的道德案例,这就要求营地研学导师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把德育浸润的“知情意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1. 多元评价夯实成果,做好行后的文化滋养

研学活动在后期需要注重总结反思提炼,不断夯实研学积累的成果。首先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弹性的评价标准。营地会组织校方、学校教师、学生、营地导师、家长联络员、导游这六大主体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更具参考性。在评价标准上,不设置统一量化标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心理健康等品质。具体通过设计行为观察表、深度访谈和学校成长记录袋等方法来评价同一地区不同批次的师生。其次是物化成果,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于在研学实践中积累的成果,学校和校外活动营地都会提供舞台让学生们尽情展示。例如开展研学成果汇报TED演讲、研学路上好风景摄影比赛、研学活动知识竞赛、研学表彰大会等,对优秀课题、优秀作品和优秀团体进行嘉奖。绿舟营地还会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研学路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交流涵养了学生的生命气象,构建了文化育人的强大磁场,让他们真正做到以文润德,以心养德,以德促行,以行立志。最后是在夯实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营地可多方联动,建立属于营地的研学主题库、项目库、资源库、案例库,构建起不同的“研学菜单”供后续来营地的师生选择。

总之,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好研学实践这个课堂,加强育人自觉,让德育浸润工作贯穿研学工作始末,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让校内外德育形成一股合力,为真正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人民教育,2017(23):13-15.

[2]唐杨,何刚,黄悦.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8):5-8.

[3]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26-130.






作者简介:林卉露(1994.9~),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湖北省宜昌市),单位(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职称:初级教师 学历(新闻传播学硕士)

研究方向:青少年德育、研学实践


杨立新(1978.12~),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单位(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职称:中级教师 学历(体育教育本科)

研究方向:休闲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