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了操作而操作——浅谈小学数学学具适时操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2

不为了操作而操作——浅谈小学数学学具适时操作

吴联华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心小学型塘校区 浙江 绍兴 312000


文章摘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乏的环节,新课程下,学具的选择和使用更广泛,如何选择使用学具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由此带给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众多的困惑。本文从一线教师的困惑入手,从价值取向和操作策略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具操作 价值取向 组织策略

新课程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成了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操作离不开学具。学具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联系数学与生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学具操作的困惑、疑虑

纵观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组织操作现状五花八门,由此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亟待解开的疑惑:

1、学具越多越好吗?——“多多益善”型。在一些课堂中,尤其是一些公开展示的课堂,学具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学具可以随便找一个代替吗?——“以马代疆”型。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教师自己的家常课中,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随意挑一个了事。

3、学具要不要精而又精呢?——“严格控制”型。为了体现“动手实践”这一理念,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有所得,教师精选学具,严格控制学具,因此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性地动手摆一摆,学生只是扮演了一介操作工而已,此所谓“教师的脑,学生的手”。

……

种种现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具操作,该如何组织和操作?

理解学具操作的本质

所谓学具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一书中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现知识的活性。因此 ,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学具操作”的价值内涵,学具操作的目标才会清晰、科学。

寻求学具操作的发展

如何选择使用学具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谈谈对学具材料的组织和操作的一些想法。

一、筛选恰当材料

指导学生选择操作的学具要从发展学生“用手思维”着眼,合理选择操作的材料。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选择。

不分教学内容的难易堂堂搞学具操作,题题动手操作学具,那样会导致教学时间的耗费、学生对学具兴趣的低落,学生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二、把握操作良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只有把握学生在学习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真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把握操作的契机,教师应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操作可安排在学习新知之前,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在学习新知之前,安排这样一个操作环节,让四人小组的组长随手抓一些小棒,再把小棒分给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小棒分完。分完后,小组汇报分的结果,从分的结果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小组每人分的一样多,有的小组分的不一样多,从这里引出“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有效降低学习除法的难度。

操作也可以放在学习新知时进行,其目的是再现推导过程,寻求理论依据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集合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出韦恩图。有老师希望学生自己创造出来,这当然很难,幸运的是有个学生记起了科学课上学过韦恩图,并很好的画了出来,老师马上利用讲解,这课才得以继续。但这对大部分学生只是蜻蜓点水,稍有所忆。也有老师想到了让孩子自己创造出韦恩图是不行的,她便激情高昂的介绍韦恩图,并用手势来强化记忆,然后再来演示介绍韦恩图的创造过程。我想对孩子来说这也只是强迫记住,并不从内心来理解并喜欢它。

三、提炼操作本质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在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时,应遵循这一规律,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操作时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规范要求。

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有时还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

(2)感知表象。

学生感知表象后的所思所想,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但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

(3)提炼认知。

操作活动完成后,我们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概括整个操作过程,回过头来想一想所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提炼操作活动的本质。

“激活书本知识,凸现知识活性”,在数学教学理念日益更新的课改实践中,正确认识学具意义、合理选择运用学具,这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