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教师权威重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现代语境下教师权威重塑

宋燕

南充市嘉陵区思源实验学校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拓展和深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权威正在不断消解,并日渐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重塑教师权威、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服从?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升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区别于其它职业来说的,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学生、社会、国家的关系,严格遵守教育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品格和意志。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六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1。教师处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学生品格的直接实践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身教甚至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无穷的榜样力量,教师个人品格和人格魅力的感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记得上大学时学校组织观看《冯志远》,那鸣沙山背后的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我相信一定触及每个观众的心灵的最柔软的地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冯志远老师能够把根深深地扎在在西部的土地上,一辈子就认准了教书育人这件事,42年无数的日日夜夜写满了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农村学生的挚爱。这样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无疑,要想提升教师的权威,自身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获得较高的威望。

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好课无定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知识体系,所以从自己本身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设计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高水平。2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的教学素养很难做到熟稔地控制课堂,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把讲课异化成了背课、讲解异化成了讲述,一心只想尽快将所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不顾下面同学们的反应。教学目的的达成光靠老师唱独角戏是不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反应等进行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3“好课无定准”,虽然这么说,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不循章法,一味任随自己的个性偏好进行教学,是不能称得上是一堂好课的。这个“无定准”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已然具备的专业素养基础上,4否则那“无定准”只能流于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教学事故了。

教师作为知识和信息的编辑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也是要受教育的。教师所拥有的声威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教育力量。它建立在较高的业务和道德修养基础之上。因此,只有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信服。以往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了学生的一杯水准备一桶水。然而现在时代不同了,伴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有时候学生知道的信息老师还有可能闻所未闻。因此,如今为了给学生那一杯水,教师必须是活水、长流水。只有教师的知识文化功底扎实了,才有资格说得上是“好课无定准”,因为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且已被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要想成为一名有威信的教师,光有专业素养还不够,钱穆先生认为教师不应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还应是能使学生在道德、理想、品格上有所感召的人师。他强调“教育绝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显然是一种事业”,如果教师仅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教育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日不久矣,便会对教师这项工作产生倦怠。而唯有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每日有创造的喜悦,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均获得宽慰,这才是快乐的人生。因此,钱穆先生倡导教师“不以谋职求生为教,而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教”。5 作为未来教师,其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职业上,而是向事业看齐,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那么,教师在事业的追求中所体验到的才能是“乐业”。特级教师毛容富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做一个教师,如果你热爱你的事业的话,那么,吃苦也是享受”。作为一个教师,站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力量之源,也是他们工作的兴趣所在,更是教师发展的长久动力。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就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会凝结成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三、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政治教师权威影响力

首先,要从“教材研究”到“学生研究”转变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注重备大纲、备教材,掌握每一年的中考高考趋势走向,为自己的学生挤高考独木桥赢取较大的胜算。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就很难兼顾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这就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丧失了可能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亦可能是社会生活的“低能儿”,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缺乏爱和责任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6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极大程度的更新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高度个性化的主动建构他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已成为当前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从"师倨生恭""师生平等"转换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式的灌输,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将不是在三尺讲台上面对面授课,教师走下权威的讲坛,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与学生不间断的进行讨论,有什么问题学生直接问教师现场解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获得最优的答案。这要求教师上课前不仅仅要备知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注意调动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帮助他们获得的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关怀,为他们的人生照亮前行的指路灯,使教师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要从“制度权威”向“魅力权威”转变

传统教育强调权威的“教”,而新课改是自主的“学”。那么如何实现教师权威的重塑,我认为关键是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特别是从“制度权威”向“魅力权威”转变,这就迫使传统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以适应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从具体上来说,首先,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学科专业素样。其次,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必须对教育教学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少些权威性,多些灵活性,培养学习型和反思型的教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还要有变革和创新的意识。如此才能真正重塑教师在新教育时代权威。

教师权威的不断消解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教师权威的存在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维护教师的威信和威严,而是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权威不可缺失。我们不盲目崇拜或排斥权威,但也应正视权威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合法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倡导的教师权威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令学生望而生畏,而是教师通过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挑战。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全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8.9.3

2 自引宋燕. 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J]. 中国教师, 2011年2月下半月版.

3 自引宋燕. 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J]. 中国教师, 2011年2月下半月版.

4 自引宋燕. 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J]. 中国教师, 2011年2月下半月版.

5 钱穆. 新亚遗铎演讲.

6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