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建构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在学习中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建构知识

陈亦飞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第四小学 325805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届开展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建构性学习与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活动。本文根据这个背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数学操作对建构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提出数学操作进课堂是“建构性学习与教学”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 操作 建构 知识

“建构性学习与教学模式”主张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来建构新知识。以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数学操作进课堂正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数学操作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实施。课堂内的数学操作通常又有教具演示与学具操作两种形式。

1、数学操作能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我在教浙教版老教材“可能性”时,运用了北师大版的“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的游戏导入。准备了三个盒子,盒中分别放了10个白球、5个红球和5个白球、10个红球。两人进行比赛,游戏规则为摸到红球者胜。游戏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天真的目光。通过几组比赛,学生便发现了获胜的窍门(后来参加比赛的学生便不约而同的要选择第三个盒子)。这时我引导学生表达:“选第三个盒子肯定赢” ;“选第一个盒子摸球不可能赢” ;“选第二个盒子可能赢也可能输”。这样,通过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确定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就显得更加深刻而持久了。

2、数学操作能化抽象为具体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阶段。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初中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 抽象层次”的逐步递进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要解决数学知识与学生数学水平不平衡这一矛盾,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数学操作是个不可或缺的选择。

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的内容向来是学生觉得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更为困难。如“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这节课,学生自学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仅根据书面文字去理解知识,抽象而难懂。我在课堂内设计下列几个操作过程,通过让学生操作来发现、探索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 学 操 作

期 望 达 到

1、让学生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来猜测一下哪个面积大?

1、初步尝试、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让同桌之间合作,如何进行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2、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主动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分割、平移拼成长方形。

3、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开展讨论或小组讨论)

3、通过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即展开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4、让学生剪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和底是整厘米数)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展开讨论。

4、通过尝试、探索、展开讨论,使学生发现要知道平行四边的面积关键是得知道高和底的大小。


基于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抽象的空间与平面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生活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正象费赖登搭尔所说的:“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实践也证明,在这节课中中学生能充分感知体验,形成直接经验,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架设了“桥梁”;为后续学习架设了“天梯”。

3、数学操作能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操作的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启发学生自己探路的人”。每当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结论和方法时,教师都不要急于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讨论,甚至争论,通过操作、比较,验证这种结论和方法的可行性、正确性。对于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励,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尽情地做着“数学思维”的自由体操,又可使所建构的知识系统化。

如运用数学操作教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学生在“玩”的同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对称图形。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有关对称知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有关“对称”与“不对称”的知识,有益于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

“智慧的火花是开放在学生的手指尖上的”。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精心为学生设计好每一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体验与发现,这样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出版社

章建跃、郭丽华 《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J] 2000 年第 6 期 数学通报 

《小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