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小学语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讨

田海清

南宁市澳华小学 530004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除了达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语文课上多探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爱国主义 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是初具个人思想意识到日渐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时期开始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研讨的重要起点。明确小学教育应负起的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是整个学校、每个教师的职责,落实到具体学科,就要承担起本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趋向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比人教版教材,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文章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多,教材更重视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赞颂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部编教材的设计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在明确所要教学的语文素养时,也明确了人文情怀的养成目标。部编语文教材的编排趋向,更凸显出语文教学在培养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落实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总目标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是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承载着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端正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提高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助力成就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培养什么的人”这个问题上,有着重要的论述:“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儒敏先生也提到过:“教材的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语文学科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落实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爱国主义毫无疑问是“德”最重要的构成。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人文情怀、塑造人格品质上,可谓“润物细无声”。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育人的作用,在学生有才学的同时,更是有德行,品学兼优才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语文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文本力量,领悟爱国精神

1.解读文本,巩固对课文主旨的认知。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全部落实才算达成了一课的教学。在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时,离不开前两个目标的落实。爱国精神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唯有把课文解析透彻,把字句揣摩明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充分发挥文本本身蕴含的力量,让沉寂的文字活起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温度同时也领悟文章的精神。

2.熟读能诵,积累本文,化外在的语言为内在的思想。部编版语文教材在选篇上突出四个标准:经典、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每一个特点都值得反复回味和记忆。学生的规范表达很大部分得益于语文课文的学习,思想也很多生成于课堂上的耳濡目染。教材精选的课文都值得学生去熟读成诵,深刻的爱国主义词句是表达自己爱国之情最好的语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最好的熏陶。所以,语文课程教学的朗读感悟这个环节绝对不能少,还要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文本积累,把文字精华和思想精髓真正地内化成自己品德素质。

3.延伸拓展,写一写画一画心中所感,阅读同类题材的文章,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爱国主义的渗透单单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作为思想教育更需要时间去内化和养成。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画一画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写一写心中的万千思绪,把爱国主义内化为自己情感的一部分,融合在自己的成长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不单是语文要素目标落实要做到的,情感态度价值的渗透和领悟也需要大量阅读的催化,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同样的精神力量。

(二)拓宽教学素材,营造爱国氛围

1.用史实资料拓宽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课文短小精悍,小学生历史知识浅薄,自主阅读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到渗透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目时,可以把教材作为一个教学主题的引子,再补充课文关联的史实资料,拓宽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课文写作的背景,了解写作意图,再回到文本中细品字里行间传达的浓厚情感,借助史实的力量渗透爱国主义。

2.用影像素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永恒瞬间。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篇目,跟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跟我们的思想政治主旋律相契合。有非常多的篇目能找到相关的影视素材,教学时,用上影视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感知,去感受动态的历史瞬间或者人物形象。

3.用音乐的力量渲染课堂的爱国主义氛围。语文课堂上在情感朗读文本时,加以音乐来配乐朗读,更有效果。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可以播放爱国主义的歌曲,或者让学生一起高唱爱国主义的歌曲,运用音乐的力量,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爱国主义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升华。

(三)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爱国力量

1.结合德育教育,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把语文课堂上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演讲、讲故事、绘画、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去表达出来。在课外阅读方面,布置阅读题材相关的书籍,记录阅读笔记,让学生在课外及时得到爱国主义知识的补充理解,提升爱国情感。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利用这一特殊的历史契机,结合世界读书日,把蕴含红色教育的语文篇目与红色教育的党史学习结合一起,让学生多途径领会红色精神。

2.利用班会课,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班会课对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集中进行品德教育和强化重要途径,利用班会课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把课上意犹未尽的文本朗读、人物故事、历史背景等融合在爱国主义专题的班会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同时,将课本知识与德育教育巧妙结合,把共同的主题思想融会贯通,升华爱国情感。

3.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爱国之情自然地植根学生心中。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之上学生的爱国教育深厚,爱国情感有所强化,但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阅历的缺乏,爱国主义效果体现不够明显。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自然地植根,最好的检验和强化方式是“实践”。红色教育基地是最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幕幕历史画面,一句句豪情壮语,一个个鲜明人物,都是辅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最佳教学途径。

总 结

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语文的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任重道远,在达成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多途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红色教育的策略研究》(2019C804) 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