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陈瑞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神话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匮乏,将中国神话编入对外汉语教材的尝试还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神话教学遇到的三个障碍,提出了改善汉语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半创作剧本教学、从入门阶段开始教学、从历史条件出发教学五点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神话 价值


  1.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吕叔湘提出:“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这说明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是十分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教的是汉语,传播的是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经历史沧桑、斗转星移流传下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神话。中国神话流传至今,其所蕴含的民族意识及其价值观念都对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以神话为桥梁,以汉语课堂为基石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语言教学的有效方式。本文目的在于剖析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中国神话的教学障碍

对于中华文化的教学,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剪纸、书法、京剧和太极拳等方面学习的,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运用较少,并且常常遇到各种障碍。

  1. 文化背景障碍

跨文化交际正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如果彼此之间的各种观念不甚了解或者了解但不认同时,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就相当困难,相比较文化背景差别较大的中国文化产物而言,西方国家更青睐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文化产物。除了特别热爱中国文化的小众群体之外,其他受众很难对广博丰富的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精卫填海”指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愚公移山”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由于文化差异,面对同样的神话,有的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跟中国人完全不一样的解读,比如将“精卫填海”理解为中国人报复心强,将“愚公移山”理解为中国人愚蠢。有的学习者理解了神话的主题,但并不认同神话传达的价值观,不赞同精卫和愚公的行为。

  1. 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障碍。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十多个国家的母语,七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一百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进行教学。所以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物在对外传播方面就相对容易得多。尽管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了解中国文化,但汉语在全球的使用范围还是非常窄,况且精通汉语的海外人士并不常见。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顺利进行交流已实属不易,对他国的理解更是只停留在表明,很难深入到其内涵中去。因此,语言障碍是中国神话国际传播的瓶颈。

  1. 时代观念障碍

时代背景和文明程度的差异,让现代人更难以理解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例如精卫和愚公,一些现代中国人对愚公作出“不值得”、“没有创新精神”等评价;对精卫作出“无用功”、“浪费时间”等评价。现代中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要求外国人读懂、理解中国神话,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此外,神话教学主要针对具有高级以上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初、中级学生学汉语大都为了日常交流,而神话与现实生活相离甚远,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厚。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神话教学的建议

近年来,全球出现“汉语热”,而中国神话的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神话的教学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使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有很多了解,但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习者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逐渐改变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而忽略文化的教学现状。

(一)改善对外汉语教材

据调查,在中国各所高校广范使用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只有第三册(上)中第七课《滥竿充数》和第三册(下)中第二十六课《梁山伯与祝英台》,市面上的对外汉语教程中涉及到神话传说相关内容的,也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全景——中级汉语教程》的第三十课《神话人物》,其中讲到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这四则神话故事。在一些对外汉语相关的课外阅读丛书中,编入神话传说的书刊是有一些,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常识》等,但数量种类也是极少的。

因此,建议在编写过程中遵循神话教学辅助语言教学的原则。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主要讲解会影响学习者交际的神话故事,特别是已经凝固成常用成语的典故。如果某个典故牵扯到的文化因素很多、很复杂,可以遵循胡明扬的办法,复杂问题分阶段讲解。例如讲解“愚公移山”时,先讲解中国人注重坚毅的精神品质,有时间再讲中国文化中“愚和智”“快和慢”两极调和的阴阳哲学。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神话本是静态的无声的,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无声的神话变成动态的视频或是多彩的图片。中国神话人物很多都是半人半物,例如女娲是人头蛇身,教师在介绍这些人物时就可以辅助图片来进行,这样就更加生动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并且记忆深刻。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授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画短片或是电视剧短片来放映,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发讲稿,让学生结合讲稿进行小组学习。

(三)半创作剧本教学

每一个神话都是一个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写好每一个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之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神话故事进行半创作,可以是搞笑的,也可以是与西方神话故事相结合的。最后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的剧本演绎出来,由同学们评选出最佳剧本。半创作剧本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

  1. 从入门阶段开始教学

虽然神话故事、成语典故是学习者到中高级阶段才会更多运用到的文化因素,但文化熏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以从入门阶段就开始。因为中国的神话故事之间互相独立,它并不像西方神话故事,每个故事之间都有联系。所以在学习汉语的全过程中,可以碎片式地学习中国文化,既不会给学习者造成太大学习负担,也有利于逐渐积累文化知识。

  1. 从历史条件出发教学

教师要提示学生看到神话贯通古今的意义,立足于神话诞生的历史条件,不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片面曲解神话。神话故事大多起源于原始的历史早期,人类处于探索与自然相处之道的萌芽阶段,神话起到了教化先民的功能。面对无常的自然灾害,人类本能地会产生强烈恐惧,同时也有对抗的愿望,神话通过展示先民顽强不屈的精神,鼓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强勇敢地生存。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有很多科技能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与自然的主题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1. 总结

神话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西方神话,都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对自然变化、生命起源等进行的推测和想象,这些神话故事承载着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所萌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神话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说是很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素养,而且能够缓减文化冲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韦聪. 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D].兰州大学,2020.

[2]王菁. 对外汉语中的中国神话教学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

[3]郑蕊依. 基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中国神话教学设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付帅. 中希神话对比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陈瑞珍(1997),女,汉族,山西偏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