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火锅”怎么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1

“牛杂火锅”怎么翻译?

肖琳

重庆师范大学

夏日周末,疫情稍缓,我和朋友在一家火锅店大快朵颐。

吃到忘乎所以之时,朋友随口一问,你说,这个牛杂到底怎么翻译?

我看着墙上的Beef Offal陷入沉思。看着offal这个词总觉得不是滋味,因为它除了“动物内脏,下水”的意思,也有“垃圾,废料”的意思。这样一个词显然让人食欲全无,更别说用在美食的招牌上了,火锅的魅力被这小小的词汇削减,真是可惜。

直到后来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包子”怎么翻译?我怎么也没想到,老师说以不变应万变,“包子”就翻译成“baozi”,“饺子”的译文就是“jiaozi”。因为,拼音更能体现文化自信。那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饮食到底该怎么翻译呢?

首先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中西方饮食命名的差异。中国人讲究菜名的诗意和文雅,而西方人讲究实用和直接。中餐注重画面感,常常描绘出菜肴的具体画面,甚至会因此引经据典。比如“佛跳墙”、“芙蓉虾”、“八仙过海”和“叫花鸡”等等。有些菜名还包含了配料的名称、烹饪方法、菜肴起源、人们的愿望等。如“红烧鱼翅”“糖醋松子鱼翅”“龙井虾仁”“年年有鱼”等等。而西方的菜肴命名不如中餐丰富,他们更加注重简洁性和实用性,一般来说从菜名就能直接看出原料和做法。比如“fried calf ribs” (炸小牛排) , “roast saddle of mutton” (烤羊里脊)等。

在具体翻译时,一般需要遵循目的原则。一是以可接受的方式传达出这道菜到底是什么,二是借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个例子,外国人在看到菜单中的动物名称时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如,干煸羊排。在一些宗教文化中,山羊代表着邪恶,而绵羊可能代表着天使、上帝等。在一道菜里面出现goat或sheep显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第二,传播文化方面,传统饮食翻译存在着翻译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大部分菜肴的名称是直接用翻译软件翻的,显然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神地表达出来。

在饮食翻译中,翻译方法又是多样的、结合的。

第一,对于一些常见的只有原料或“烹调方法加原料”或 “调料加原料”或“原料加刀法”或“味道加原料”的普通菜式,可以直译。例如,“时菜鲜菇”译为“Stewed Fresh Mushrooms with Vegetables”,“虾仁海参译为“Stewed Sea Cucumbers with Shrimps”。

第二,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画面感和想象力的饮食,可以尽量进行一些合理的解释。例如:“炸金钱虾盆”译为“Round Shape Fried Mashed Shrimps”,“叫花鸡”译为“Beggar’s Chicken”。

第三,对于一些名字简短精巧的地方特色美食,可以直接音译,即将原本的食品名称翻译成发音相似的词语。例如老师上课讲到的“包子”译为“baozi”,“饺子”译为“jiaozi”。有意思的是,特色发音像是标签,更有利于饮食的传播,并且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保护和传播的作用。

第四,为了促进理解、拉近距离,可以将原本的食品翻译成与外国类似做法的菜肴。比如陕西的“肉夹馍”可译为“Shaanxi Hamburger”。

总而言之,菜肴的翻译没有具体公式,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这恰恰更能体现译者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在翻译饮食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然后要根据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特色进行翻译。一方面,译者要熟悉掌握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从文化、语言等角度对本土饮食文化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认知,从而准确翻译,避免文化差异。另一方面,译者也要熟悉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特点,立足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对西方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两种饮食文化进行准确转换,体现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风情。基于现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仅局限在直译和机翻,在准确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交流与传播,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