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育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邹华才

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中心小学 538026

摘要: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传授知识与育人的重要使命。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课本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对待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爱国主义的弘扬,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爱国主义;弘扬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爱国热血一直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爱国主义教育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中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歌颂革命的传统题材,有弘扬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的题材,还有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经过语文教师精雕细琢的备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思考,深刻感悟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师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播放珍贵的战争影像资料,五位革命战士壮烈牺牲的事迹将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移情,以激发学生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爱党爱祖国的情感。

  1. 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现代语文教育百十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工具性”长期被认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理性长期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虽然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也在不同的时期与之较量、抗衡与融合,但并没有成为真正主导的价值。实际上,语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自诞生之日就不可能摒弃“人文性”这一渗透到骨子中的内涵,而爱国主义这一既带有人文性也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价值观,深深地嵌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所以,人文性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具体表现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组个句子,写篇小短文,写一个关于革命故事地学习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也在不经意间,把价值观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弘扬优秀革命文化

当今市面上流行的语文教材,在爱国主义价值观选材上涉及: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故事、革命题材、外国故事,选材类型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在年级分布、内容长短比较合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题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这是语文课程对国家意志的体现。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革命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必然触及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方向的再认识。在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还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对文本的解读,在革命故事的讲解中,让孩子们身与心都能真切地领悟到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当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仅包含革命题材,传统爱国主义小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都是可以讲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说教是一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故事会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演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小学语文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的路径

  1. 立足教材,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性

文本作为革命故事的浓缩结晶,在内容文字上是死的,而对爱国主义进行诠释的主体是活的,同时,革命题材文本的内在精神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色,相反,优秀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国家发展格局中所起的精神鼓舞作用更有现实性,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年来临之际对“四史教育”所强调的那样,读史可以明鉴,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小学语文讲课之中,不仅需要教师在文本理解方面吃透,更需要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比如:小学语文中,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诗的语言浅显易懂,但是不论读过多少次,至今再读依旧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就义时那种不卑不亢的凛然正气。所以,面对这首诗,教师应该怎样讲才能更大限度地让孩子们感受到先辈们对真理的追求超越生死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个人的教书经历中,我更倾向于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背景讲解”与“个人感悟”相结合。背诵是语文素养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书法上讲“字需熟后生”,背诵熟悉可能当时不理解,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一次不经意的“顿悟”要比不断地絮叨更有意义,因为这是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对爱国主义的生命体验。

(二)通过具体事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是在一定的认知情境中开展的,而且能够有效激活人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理论教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清晰地理解语言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导入爱国主义内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指导学生立足于爱党的政治立场。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许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这些教学素材,掌握教育的总体目标,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层次,如在教学《东方明珠》这篇课文时,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既可以直观地体会到气势恢宏的东方明珠塔,也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这样的名作,教师要详细地解析,从基础教育的目的出发,有机地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强化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斯金纳强化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对良好行为的积极强化可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集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与一体,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意义也进一步得到拓展。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创新思维的载体,有利于人进一步地认知世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小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人格的丰盈、社会责任感地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无数爱国志士、英雄人物、民主战士层出不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教学中开展自主讨论交流,集体合作探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人物的高尚情操,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道德观与荣辱观等思想方面的教育,从而让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强化,人格得到完善,素养得到提高,境界得到提升。

(四)读写结合,宣泄学生的爱国情怀

利用阅读素材展开写作训练,学生写下读后感,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过渡。基于读写结合模式,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祖国的美好事物,及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1.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驿站,也是儿童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的重要窗口,因此,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是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呵护,我们的脚下是前路漫漫,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为之浇水施肥。

参考文献

[1]周明环.让孩子从小热爱祖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2021(38):1.

[2]陈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38):2.

[3]王绍平.讲好中国故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6):79-80.

[4]陈亚.铁马冰河入梦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心与报国志[J].小学教学研究,2021(23):59-60.

[5]石钊.浅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1(2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