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 把握本质 深度构建—“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基于学情 把握本质 深度构建—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马冬林

兰溪市黄店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111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与易错内容。通过课前的几点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关键点在哪里?乘法分配律是一个新知识吗?过往学习有没有渗透?教学切入点又在哪里?提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应该基于学情,把握住其本质,同时深度构建数学模型。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知识以前,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且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解决一些简便运算。该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运算律的一个难点、易错点。乘法分配律和前面所学运算律有所区别,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它有着复杂的变化形式,对算理的理解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课前思考:一、乘法分配律的关键点在哪里?

乘法分配律的关键词即乘法和分配。乘法就是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分配就是如何拆分和如何合并的意义。

二、乘法分配律在过往知识中有哪些渗透?

(一)二年级乘法图形中的渗透

在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很多图形中就已经开始进行渗透,如结合点子图推算6×7的结果,可以直接用6的乘法口决去求几个几,也可以把知识进行转化,把7拆分成5+2,先分别计算5个6是多少,2个6是多少,最后再计算5个6与2个6的和,与直接计算7个6是多少结果相等。虽然计算的思路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这其中就蕴藏着乘法分配律,也是乘法分配律的雏形。

(二)三年级乘法计算中的渗透

在计算教学中,也隐藏着大量的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应用。

1.借助点子图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先计算一位数乘上整十数,再计算一位数乘余下的个位数,最后再把两次计算结果相加。

2.列竖式计算

如:计算14×12时,算式每一步的计算就是按照乘法意义“12个14的和是多少”,先计算2个14是多少再计算10个14是多少,最后将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三)几何图形中的渗透

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也可以根据周长的意义进行理解记忆,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2×长+2×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乘法分配律的切入点在哪里?

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采用了“贴瓷砖”的生活情境,提出“贴了多少块瓷砖?”这一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将瓷砖分为两部分,这就是关键词“分配”的意义。

第一种分类:白瓷砖3行10列,色瓷砖5行10列,所有的瓷砖是(3+5)行10列,就这样从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符号,建立数量关系,得到算式:3×10+5×10=(3+5)×10。

第二种分类:左面瓷砖是8行4列,右面瓷砖是8行6列,所有的瓷砖是8行(4+6)列,也就是4个8和6个8合成10个8,从而建立等量关系,8×4+8×6=8×(4+6)。

由于在低年级通过点子图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渗透,“共有多少个点子”和“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四、教学片段

1.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要解决一共贴多少块瓷砖,你想怎样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瓷砖有两种颜色,都是每行10块,白色瓷砖有这样的3行,蓝色瓷砖有这样的5行,一共有多少就是3×10+5×10=80(块)

生2:每行瓷砖有10块,白色3行,蓝色5行,共有(3+5)行,所以列式为:(3+5)×10=80(块)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生3:左面墙上贴4列,每列8块,右面墙上贴了6列,每列8块,列式为:4×6+8×6=80(块)

生4:每列有8块瓷砖,左面墙有4列,右面墙有6列,共有(4+6)列,列式为:(4+6)×8=80(块)

师: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都算出了贴的瓷砖总数,请你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3×10+5×10=(3+5)×10;4×6+8×6=(4+6)×8

师:这两组算式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生:相同点:运算符号相同,都是“+”与“×”,数字相同;不同点:等号两边数字个数不同,加了小括号的就少一个数字。

师:还有不同点吗?

生:运算顺序也不同,有小括号的先计算小括号内的,没有小括号的是先乘再加。

生:第一组左边是先算3个10加上5个10的和,右边是算3+5是8个10的和,都是算8个10是多少,所以计算结果肯定一样。

师:计算就是根据几个几是多少来进行计算的,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里的计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找不到相对应得运算律进行解答,但是部分学生会从乘法的意义出发来帮助理解,同时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师:你能尝试写出几道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吗?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呢?你能否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

生:左边是两个数相加的和再去乘一个数,右边表示的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乘数相乘,最后再相加。

师:听明白他的表达了吗?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生:(a+b)×c=a×c+b×c。

师:这个字母表达式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运算律,我们把它叫做乘法分配律。乘法顾名思义,那你知道“分配”是什么意思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把a和b分别与c相乘,最后再相加。

让学生自行举例进行验证,再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即清晰算理,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总结出来的规律与特征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字母式是对对运算律的直观表达,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与模型思想的培养。

3.拓展应用,回顾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中藏着乘法分配律的秘密,请你猜猜看,方框里藏着哪一个数?你希望是哪一个数?

62ba9300a738d_html_559226ffb0caf040.png :可能是99,这样就是16个99加16个99的和。

生:我希望是1,这样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就可以变成100个16是多少,计算就很简单。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单容易计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除了计算中有乘法分配律,在以前学习的知识中,什么地方还应用过乘法分配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知识的拓展,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在总结回顾旧知中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回顾总结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层次性,把握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五、教学感悟

1.情境不够贴近学生生活,更换熟悉情境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乘法分配律与其他四个运算律相比较更加的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选择教材中原有贴瓷砖的情境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应该换为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商场购物环节,在购买衣服的情境下,学生更加有亲切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错例,加深知识理解。

作业反馈错误率与前四个运算律相比较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括号外的乘数没有乘括号里的第二个加数,只与前一个加数相乘;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在教学中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进行错例分析,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让大家从他人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以后遇见类似题目时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如教学中增加这样一个错例分析的环节 :小马虎这样做题目,你同意吗?(1)16×7+24×7=(16+24)×7 (2)25×(4+8)=25×4+8 (3)4×8×5=4×5+8×5 (4)25×3+25×7=(25+25)×(3+7)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并且帮忙订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对比错题、发现错因的同时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最后分析完错因,让学生对小马虎说一句话,以此来提醒大家,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不仅要细心,还要与乘法结合律进行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做到举一反三,才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碧怡. 基于数学建模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21.

[2]肖加畴.存同求异 让分配律“形神兼备”——以乘法分配律数学模型构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6)

[3]李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乘法分配率》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0(17):60-61.

[4]鲍海林.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