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融通视角下“礼乐”文化音乐思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儒道 融通视角下“礼乐” 文化音乐思想研究

夏雄军 柳飒爽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被“礼乐”文化影响深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对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儒道两家是在此时期形成的著名学派。笔者从儒家学派中的孔子和道家学派的老子入手,发现他们对待礼乐的态度截然相反,呈现出不同的景象。由孔子的正统思想和老子的批判思想展开对音乐美学的探析,进而探寻他们观点相左的缘由。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科学分类法,站在学派角度出发对音乐美学进行叙述钩沉。


关键词:儒道融通;“礼乐”文化;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并一直流传至今,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对“礼”的强调,导致了之后礼乐的僵化局面。道家思想是出自没落贵族,对待人世间态度尤其不同。美学不是具体的一门学科,但在古代音乐发展中就早已有了审美方面的意识,我们对音乐美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就是从“礼乐”入手,去浅析它历史渊源的同时,又映射出现实意义。

  1. 社会背景嬗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开始逐渐瓦解,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音乐教育在这空前繁荣的局面下得以继承、发展,孕育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教育思想。随着礼乐制度的解体,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文化现象。音乐教育中的私学教育有几种,一指宫廷中的专业人员、二指传统的民间音乐传承行为、三指私人创办的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极为活跃,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上,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统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由老子开创,庄子确立。他们崇尚“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哲学理念和人生态度,其音乐教育思想即缘此而阐发。

  1. 儒家的社会功能型音乐思想

儒家音乐观的总体性思路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已初步奠定。我们知道当孔子在齐国欣赏了《韶乐》得演奏后,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还做出“尽美尽善”的极高评价,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标准。孔子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中和”的态度,认为在表现情感态度时要做到中正平和,这样才是适度的。孔子视礼乐修养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刻度尺,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按规矩办事。而乐是用来陶冶人的审美情操、精化人的精神层面的。在道德教化和社会功能上,也从“仁德”进行了评论。不以“仁”为基础的礼和乐都缺少了意义,融合了“仁”的礼和乐才能充分发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能实现“以乐化民”。[2]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发扬了孔子“仁人”的主张,还提出了人不仅仅要“仁人”,还要做到“仁政。强调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体现了要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与民同乐”在于要人和、政和,才能达到乐和。孟子希望的是音乐教育能为其政治服务,并在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其营造出君民上下其乐融融的氛围。

荀子的音乐思想基于两点来提出,一是对“性恶论”的人性本体论,荀子认为,人性是由天性构成,难以进行改变,是一种本能性体现。二是集中体现在他的《荀子·乐论》中,这是他对墨子否认非乐观点进行批判所提出来的思想。在乐论中对音乐功能方面的论述有:“声乐之入人之深,其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的审美作用和感化人心、陶冶人之性情的作用。[3]荀子在对音乐美学上的理解和孔子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音乐要能陶冶人的性情,洗涤心灵,把审美教育规定在礼教范围之内,不能跳脱出“礼、乐”这一根本,礼乐是对美和善的知行统一。

  1. 道家的崇尚自然型音乐思想

道家由老子开创、庄子确立,其核心是“道”。他们认为礼乐不属于正统之乐,崇尚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哲学观念。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是对乐的体验,不在于具体的形式,他并没有明确的去主张“非乐”,对于音乐的态度是站在哲学的角度上,不赞成过渡的去享受音乐和音乐带来的娱乐性,希望能通过音乐的内在感受来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大音希声”是一种美的价值观,这种艺术境界,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观,但他更追求自我内心的感受,他将老子的以“求道”“得道”为核心的无为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三齐”主张,即“齐是飞、齐善恶、齐美丑”。[4]庄子对于音乐审美在于自我的修炼,其内心世界占据重要地位,认为如果不进行审美修养就无法达到“至美”的意境。他的音乐及其审美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创作上有一定的影响地位,也引发了后续音乐教育方面上的诸多争论。


结语: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为后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儒家和道家对礼乐思想的审美虽有差异,但还是有统合圆融的层面。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儒道两家的音乐审美思想,把礼乐文化和社会层面进行连接,形成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视角,这样才能使儒道的礼乐思想发挥到最大效益。

作者简介:

夏雄军(1968—)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柳飒爽(1999—)女,汉族,岳阳湘阴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


参考文献:

  1. 余树声.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传统.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62-78

  2. 陆泓宇.《乐记》音乐美学思想钩沉.黄河之声.2021年:132-135

  3. 康彦.试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戏剧之家.2021年:71-72

  4. 罗曼.“礼乐”思想对先秦诸子音乐美学的影响.艺术研究.2021年:80-81

  5. 王次绍.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 余树声.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传统.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62-78

2[] 罗曼.“礼乐”思想对先秦诸子音乐美学的影响.艺术研究.2021年:80-81

3[] 褚灏,马晔.中国音乐教育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9

4[] 《庄子·齐物论》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