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机械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伟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机械原理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也能够从社会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解析机械工程的相关技术原理。在构建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视角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视角,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着重探究机械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职;机械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并不丰富,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精准度,也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机械原理等机械工程学科课程为例,其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会直接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进度,因此需要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创新改革。

一、中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不同专业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都会让学生形成固定刻板的印象,与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滞后有关,机械原理课程的抽象性特征非常显著,其理论和概念知识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掌握较多知识结构[1]。教学方法单一,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向存在偏移有关,并不能从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出发构建理论知识模型,也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滞后,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更趋向于流程化,也不利于学生认知和理解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和理论概念结构。尤其对于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很容易形成被动学习习惯,其理论研究能力普遍偏弱,对各项课程实践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层次也比较粗浅,不能够迎合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是很多中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的通病问题之一。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因此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也并不明确,能够直接限制和约束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效率。部分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任课教师,对机械原理等基础课程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并不强,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在机械原理课堂中的参与感并不强,各类实践项目的研究兴趣也严重不足[2]。部分中职院校会引入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机械原理教师并不能从自身课程教学内容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各项基础知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并不明确,也会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部分机械原理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课堂中的互动交流环节,对机械原理课堂中的教学成果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会显著降低。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机械原理概念而言,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浅层知识,但是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思维观念。

(三)难以形成教学反馈评价机制

很多中职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并不完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式非常有限,也比较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很多学生都会对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疑问,但是并不能与教师进行意见交换和深度沟通交流。在机械原理课程中,连杆机构模块、凸轮机构模块以及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3]都是比较重点的教学内容,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疑问以及质疑,并不能多维度评价课程教学内容,也容易产生较多质疑和问题。机械原理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闭锁,难以形成多维度的教学反馈与评价机制,也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很多中职学生在过程性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机械原理任课教师也并不能深入研究此类现象的主要产生原因,盲目地给学生贴标签,也会与学生产生争议和矛盾。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偏向于抽象原理,部分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沟通和反馈形式之间的相关性,容易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

二、中职机械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的机械原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将研究型教学思想渗透在不同章节的教学要素之中。以《机构的组成》章节为例,任课教师需要将翻转课堂的精髓应用在研究型教学项目之中,对常见的机械构件形态进行精准分类,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并对运动副、铰链、拓扑结构等相关基本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加密运算,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解密游戏等等。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充分运用翻转课堂中的教学元素,充分提升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学生出现一些细微差错的时候不能够严令禁止,而是在学生完全阐述完毕之后,利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批评指正。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其重点和难点都倾向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层面之上,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换自身教学角色,深度研究学生视角理解的机构组成的基本要素和机构功能价值等内容。

(二)构建基于案例驱动的协同研究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的机械原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构建基于案例驱动的协同研究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培养中职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机构的运动》章节为例,机械原理教师可以将机构的运动类别、构件的运动方式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分组研究,并将阶段性研究学习成果进行公开演示,让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即可。但是机械原理教师在构建协同研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范本,但是需要灵活运用模板和知识框架等教学元素,引导和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创新和成果创作等等。不同机构的运动规律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路,但是需要充分尊重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视角深层次挖掘机械专业学生的研究学习思维和新型观念。

(三)构建层次化的课外研究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构建层次化的课外研究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动手实践。以《位置分析》章节为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选择一些实践研究主题,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在课外时间以及空间掌握机械零部件的位置分析方法,从平面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即可。在众多课外研究学习项目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合作关系,也需要鼓励学生们应用计算机软件对不同机械元件和构件的位置关系进行数值模拟或者数学建模。不同层次的课外研究实践教学活动,都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全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支。

结束语

国家也逐渐重视机械技术的创新,并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针对机械原理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对学生展开系统化的教育。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岩,王锐昌,刘春丽,胡素影,李媛.机械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1(29):31-32.

[2]刘邦雄,黄佳雯,郑立斌.创新平台下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36(05):62-66.

[3]赵荣荣,魏红梅,张炜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3):150-152+185.

作者简介:张伟(1981.12—),男,汉族,安徽五河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原理及课程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