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初探

张筱雨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3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育不够,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网络信息弱化,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这充分表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阵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切实维护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做不到因材施教,导致大学生汲取不到自己需要的,能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忽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取代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还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 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并没有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缺乏可行的实践方案,没有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就算是举办的实践教育活动也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都不高,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

  1. 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

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的工作条件得不到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的机会寥寥无几,发展前景不明朗,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积极性不高,职业获得感不强,教学敷衍了事,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 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歪曲、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愚弄我国部分不明真相的人,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给无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破坏社会安定。高校更是西方敌对势力的聚焦之地,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高校师生中培养反动势力,散播谣言,制造纷争,拉拢、腐蚀大学生的思想意志,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定时炸弹。

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发布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此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肆意散播不良信息,而这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接受认同,进而达到破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果的目的。

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冲击。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部分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导致人们对党的领导丧失信心。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的社会现象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完全相符,会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

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拓展,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人们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淡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受到深刻影响,比如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思想,十分不利于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0.

2.刘淑颖.当代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政治教育研究,2014(6).

4.陈大勇.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5).

5.温兆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