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培优辅差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初中数学培优辅差策略探讨

许奕欣

晋江市南侨中学,3622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随着年级的上升,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大,会直接造成出现数学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消除和预防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培优补差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优辅差;策略探讨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是一件烦忧的事,而那些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学习数学相对自如。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形成分水岭,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如何更好地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如何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学习效果稳步提升。

一、优化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主流,这类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要求严重背离,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想要达到初中数学培优补差的目标,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分组学习,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教师可以引入一对一,一帮一的分组教学模式,使学生间互帮互助,使成绩好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在成绩好同学的帮助下,打牢基础,同时提升双方的学习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奖励制度,使学生被数学深深吸引,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充满动力。在小组合作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性格特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等。小组成员一定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健全评价机制,在小组间展开互评,既有利于学生相互了解,又可以提升小组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过程是,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而后精心布置学习任务,奠定小组合作基础;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方向;合理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主动合作;科学布置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最后,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合作学习效果。

二、实施作业分层关注全体学生

在传统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中,许多教师习惯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施以统一无差别的教学,这样很难实现培优补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同时重视中间生,学优生和学困生。不能忽略任何一方,尤其要紧抓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教学,对学困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照,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有层次的作业,应该为他们适当的放低要求,先打好基础,将数学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再循序渐进提高难度,先努力达到中等生水平,再一步一步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对于优等生,不能总是布置太过简单基础的作业,否则他们会因为没有挑战性而感到乏味,降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间的素质是有差异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成绩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探寻最佳解题方法,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数学特长生,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使他们多做一些数学竞赛题,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解答辅导,师生一同分析症结所在。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方面的问题,应一同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做好跟踪督促,学生做好查漏补缺,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给予微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培优补差额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激励肯定为主

对于数学学困生,不应过度的用成绩的尺子去衡量他们,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他们完善而全面的教学评价,比如一位差生虽然成绩不好,但他每次上数学课时都认真的做笔记,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并指导辅助他们对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症下药,找到成绩突破点。对于成绩不佳且放任自我,已经对提高成绩心灰意冷的学生,应该对他们予以特别关注,找他们谈谈心,使他们可以端正学习态度,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意识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努力改变。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各次考试的成绩,也应该注重过程,如某位学困生在老师的劝解鼓励下开始踊跃的在课上回答问题了,或是某次作业完成的特别认真,对于这些小的进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而应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赞美和肯定,并在全班提出表扬,或是在投影仪下进行展示。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进步,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如对于好动静不下来,且不爱学习的学困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套激励机制。如果连续一周作业做的好,或是月考成绩有提升,可以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良好学习表现,并让家长适当的奖励孩子。对优等生而言,由于他们普遍成绩优秀,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容易出现成绩不稳定的情况,对他们一味地表扬会使他们形成不用太认真的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使用负激励,例如指出他们不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严肃的说明问题,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也可进行批评,但不能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而应耐心劝导。主要还是要以激励和肯定为主要的策略。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与波动,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使学习自暴自弃的不良观念得到扭转,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呵护,在学习上更加主动自觉,从心理上信任接受教师特别在与学困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他们多半比较自卑,且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多与他们谈心,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想办法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鞭策,使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发挥自身潜能,在同学间找到自信。

综上所述,培优补差符合当前的教育需要,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初中教师应该根据培优补差观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从而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入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的课堂,在促进中间生进步的同时,紧抓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培优辅差,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蒋弟弟.培优辅差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实践路径探讨[J].新课程,2022(23):208-209.

[2]田得喜.基于初中数学培优辅差的教学方法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19-120.

[3]刘媛.初中数学培优辅差路径研究[J].天津教育,2021(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