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

宋微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高级中学  017000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性

1、当前历史教学的诉求

当新课改的理念已进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时,当教师正在努力寻求教学方法突破时,我们有必要澄清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而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更新,过分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未真正关注讨论的效果。许多教师看重自身的角色扮演,或象主持人,或象导游,或象游戏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在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的实现上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途径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弥补这一空白。

2、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

历史教育应有其基本原则,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学教育的目标应更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管高考制度存在,也不可能一时就能改掉一考定录取的现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建立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之上,但在课堂教学这一“场”中,不能忽视“场”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忽视“场”中的长远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资源。

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途径

课堂教学这个“场”,其元素有很多,甚至是整洁的地面,明亮的视线,更有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提问,还有授课内容的主题。哪一些元素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

1、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

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而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的高境界则应该具有历史味。如果一昧地追求文学性,则略显文学欣赏的感觉,一昧地追求文学性,容易使一些比喻、比拟与历史不符,而显得苍白无力、不严谨。一堂历史课,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做到叙述客观、理性,就好比真实性乃新闻的第一要义。而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比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若师生互动模拟一下伟人的声音,则会把同学们带入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语言应精心锤炼,正如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2、巧设问——“场”的磁力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见到老师们填空式提问,如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也非常容易见到老师们公式化提问,如某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何影响?某一场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然后由学生去书本中找答案,老师再归纳要点、板书。要知道,这种公式化的提问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谈情感的震撼。

填空式、公式化的提问为老师们所不屑,好多老师则从擅长从历史材料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擅长从同一类历史事件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些设问对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上就略显苍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深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只有触及心灵,引起共鸣才能奏效。一些反思式提问。情景式提问则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比如,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的授课过程中,当讲到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当时的人以为《南京条约》是耻辱吗?”学生马上就中了圈套,“当然会是耻辱啊!”接着我讲解,“实际上,当时的大部分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多数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实际上,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仍不反省,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把叩关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这样,学生的心灵一下子就被紧紧地抓住了。能不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这种反思式的设问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情景式的设问也非常奏效,比如,当南北战争爆发初期,形势明显不利时,你是林肯总统,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扭转战局?”用这样的设问,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那引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就顺理成章了。

巧设问,对于一堂课而言,非常重要,那种填空式、公式化的设问只能是“满堂灌”的变异。在课堂教学这一个“场”中,若设问得当,问得恰到好处,问及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启发,受震撼,则会让这一个“场”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场”中生成性资源——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何为“生成性资源”?首先必须是资源,具有可用性,无用途的不能称为资源;其次必须具有生成性,也就是说,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场”中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的综合作用,产生出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具有催化作用,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有哪些?其一是气氛,都说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一堂课,死气沉沉,那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相反,活泼和谐的气氛则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感染,心灵得到共鸣。其二是关系要和谐,即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究。其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是强加的,而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它具有生成性。教学,不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我们反对那种“插秧式”——整齐划一的,也反对那种“牧羊式”——自由自在的。这两种方式都表明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靠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认知规律来实现,靠“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这一些生成性资源还包括许多,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场”中的生成性资源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两者之间的桥梁。

四、场外音

有学者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3]也有学者说: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们提供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无定法,但教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场”,而且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环境,我们总可以调动“场”中所有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使她产生合作用力,产生生成性资源。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旧的世界相遇,同旧的他人对话,同旧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让相遇和对话来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为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搭桥铺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