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研究

/ 2

幽门螺杆菌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研究

肖双丽, 王磊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P)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收集文献调查分析,表明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效果及复发率都相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相关性

目前已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P)是一种常见的且在小儿群体中极其常见的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该种疾病分类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是一种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究其原因是因为患者机体内血小板被破坏而导致的出血现象。研究表明,引起该疾病的病因有许多,包括细菌病毒感染、药物因素以及免疫分子紊乱等多种多样的因素。现有研究更倾向于ITP与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有关。许多研究均可证实,本病症的患者之所以会出现此种血小板被破坏而导致的全身性出血症状是因为在患者的血液中存在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患者自身血小板导致其损伤,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机体的血小板寿命更有甚者可能直接导致血小板死亡[1]

一、研究背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它是我们临床中相对来说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ITP的特点是,在该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中有一定的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的存在使许多也可以说是患者体内大多数的血小板被破坏,从而引起患者紫癜;于此同时,患者骨髓里的巨核细胞有的正常亦有一些增多,而且相当多一部分呈现幼稚化的改变。并且,ITP患者因为血小板变少也会引起大面积或局部的皮肤或粘膜下出血现象,从而在皮肤粘膜上形成红色或者暗红色的色斑,压之可退色。

就目前已知的结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导致绝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细菌。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HP也与一些自身免疫病、冠状动脉疾病、恶性贫血等多种非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多多少少的相关性。

二、研究进展

最近几年来, 因为人们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并且对该细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的深入,竟然发现,HP和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贫血等在内的很多疾病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自从1998年有了第一次报道称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的发病有一定联系后,HP与ITP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亦逐渐引发了医疗界的大范围关注。此后,研究人员通过种种研究调查,如对ITP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检测出阳性患者后,对ITP并HP感染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等实验。以上研究进行多次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HP与大部分ITP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得联系。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HP与ITP有着绝对性的联系[2]。这也使得医学界对ITP的治疗有了新的方向。就现在而言,ITP主要采取抗D抗原、脾切除术、类固醇、服用免疫抑制剂和一些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类固醇治疗是这些治疗方法中相较来说最有效的,但即使是此种方法治疗,一旦停药,绝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复发现象。并且当使用其他方法治疗的时候,过半的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加的现象。因此对比来说,与几种常规疗法相较,如对ITP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的方法成立,其不良反应少,疗程短,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手段。本次研究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探讨分析 Hp 感染与 ITP 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讨论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即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内,尤其是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它与许多胃肠道疾病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如今医学界公认的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以现阶段的研究认为,HP引导胃肠疾病的原因与该种细菌释放的炎性因子还有它引起宿主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胃肠黏膜损伤有关,不仅如此,此种机制还会诱导除了胃肠道等消化系统以外其他系统的损伤。研究[3]表明,对患有HP的ITP患者进行抗HP治疗可以增加血小板数量,表明清除HP可以作为ITP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所统计的结果表明,ITP合并HP感染患者在经过抗HP治疗后,患者HP大多转为阴性,而且机体PLT计数显著增加,而未转化患者的PLT计数没有显著增加,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因此,在治疗ITP患者时,应注意HP的检测和控制,以提高ITP的治疗效果[3]

总之,HP感染是ITP患者的影响因素。因此,在ITP患者的临床诊疗中,我们可以先检查患者是否有HP感染,然后区分HP阴性与阳性患者进行分别治疗,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分流治疗的方法还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为HP阳性的ITP患者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新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贺锋,李彦勋,程金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20, 33(6):14-17.

[2]李娟,李和兰,谢静,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3):255-256

[3]卢洁,王春美,许松涛,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及转归的关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 ( 1) : 41-44.

[4]汪宇婴,冯春颜.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 +CD25+T调节细胞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 ( 12) : 1678-1680

指导教师:王磊,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山东协和学院。